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名称精选109句文案

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 1、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名字 (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

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

1、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名字

(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3)、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4)、这个时间节点就是孟子一生去过的国家、遇到的人。这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5)、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6)、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7)、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8)、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9)、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10)、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11)、给你们举个例子,我曾经带过留学生,他写汉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但是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汉字写得还不错。我就跟他说,这个字写的真不错。后来他每次写字的时候都按照我夸的那个标准去写,结果字写得就越来越好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的多发现他人的亮点。

(12)、孟子接着就说:“您下面的管理人员,不能管理好当地的土地,那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那我就换掉他。”

(13)、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4)、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15)、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16)、(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制作:中国少年国学院新媒体编辑部(未来网)

(19)、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与诸侯、大臣、士大夫交流,宣传自己的主张,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虽然他的建议很少被人采纳,但是他受到了各国诸侯的尊敬和礼遇。

(20)、孟子来到齐国,看到齐宣王不太爱学习,喜欢听音乐。

2、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名称

(1)、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2)、孟子最终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对齐宣王仍然存有幻想,因此,当孟子离开临淄之后,在齐国的画邑(今临淄区桐林田旺遗址)一连住了三个晚上,期盼着齐宣王能够派人来挽留他。结果三天过去了,齐宣王并未派人来。于是,孟子怅然离齐,郁郁返邹。

(3)、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4)、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5)、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6)、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7)、综合改革教育实践┃七大改革创新驱动平度教育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8)、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9)、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10)、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与跟他学下棋。两个人中,有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备怎么去射击它们。两人同时学习,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11)、孟子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3)、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人,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雪光可以用来看书。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读书的好机会。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14)、《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15)、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16)、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疼爱别人的孩子。

(17)、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三次游齐,在临淄居留了十几个年头。孟子游齐,传播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吸收了齐国稷下各学派之长,促进了齐鲁文化的交流。

(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0)、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3、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20字

(1)、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2)、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3)、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4)、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5)、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6)、(《孟子》和《列子》中还有那些故事或文言文

(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8)、      孟子这次到齐国来已经与上次大不相同。这时候,孟子已经享誉列国,到齐国来的时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在这段时间里,孟子曾经多次与齐宣王论政,其中,著名的“与民同乐”“尚贤”“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这时的孟子,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谓高谈阔论,有时竟使齐宣王无言以对“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产生了在齐都临淄久居的念头,在他五十五岁的这年,也就是齐宣王二年,把他的母亲从邹接到了齐国。

(9)、       第二年,孟子五十六岁的时候,孟子离开齐国到滕去吊唁滕文公,但随即回到了齐国。这年,孟母卒于齐国,孟子扶柩返邹,居家守丧三年。

(10)、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1)、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12)、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3)、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1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5)、孟子和齐宣王两个人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其中所涵盖的智慧就是一个人需要时刻审视自我,避免好高骛远的欲望,给自己带来问题的道理。

(16)、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1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8)、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9)、他这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重新振作精神,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后悔不已。有一天,实在太困了,扑倒在书案上,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他猛然惊醒。一看是一把锥子,他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此后。每当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突然“痛醒”。

(20)、我最欣赏他对金钱的态度:“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孟子的经典事例

(1)、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3)、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4)、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5)、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7)、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8)、孟子说:“既然大王不图感官的享受,那么大王高远的目标就很清楚,想拓展国土,让秦、楚等大国向您称臣,君临中原而安定边境,但是您的办法和您想达到的目的就好像缘木求鱼一样。”

(9)、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10)、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11)、7.《礼》不云乎:《礼》:《礼记》,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云:说。乎:疑问语气词。

(12)、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新的春衣。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河里洗净自己的心灵,在舞雩台上让温暖的春风吹干身子,最后快快乐乐地唱着歌走回家。"

(13)、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14)、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5)、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16)、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1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五十步笑百步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18)、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9)、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孟子的说话技巧了没?他首先是肯定齐宣王的爱好,然后再来引导他。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孟子,他的谈话技巧就是发现亮点,肯定他人的闪亮点。

(20)、于是有一天,他就跟大王说,“我听说您喜欢音乐,是吗?”齐宣王听了之后,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喜欢那些很正的音乐,而是喜欢那些流行音乐。”

5、孟子有哪些经典故事和名言

(1)、在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有人披麻戴孝吹吹打打前来送葬。时间久了,孟子和小朋友也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模仿孝子哭泣的样子。孟妈妈看到了,心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

(2)、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李白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3)、凤凰网专访平度市教体局柴生华局长:培养“大国工匠”,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4)、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6)、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7)、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9)、(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10)、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1)、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

(12)、《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13)、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14)、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15)、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6)、(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17)、“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18)、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19)、   齐宣王虽然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之说,但却对他的礼制之说很感兴趣,提出要用万钟的俸禄,请他在齐国用礼制教育学子,优化齐国风俗。这样的安排与孟子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孟子心中不快,于是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淳于髡听说孟子将要离开齐国,就去拜见他,责备他职位在三卿之中,对齐国无所建树就离去,不是“仁者”应有的态度。孟子十分感慨地列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百里奚、孔子等人的事例,认为贤者无法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应该离去,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

(20)、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2)、(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3)、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4)、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5)、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6)、孟子在妈妈的引导下,专心读书,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之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孟妈妈也被后世称之为最厉害的妈妈。

(7)、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8)、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9)、除了成语,《孟子》这本书里还有很多金句。比如,下面几句。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