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 (1)、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2)、Alcibiad
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
(1)、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2)、Alcibiades(son)ofCleiniasAthenian
(3)、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4)、到了古希腊文明末端,人们再也不去探索整个宇宙的真理了。这时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生发生变化,人们都关心「小我」。于是出现了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在研究伦理关系。
(5)、这不禁让人想到另一位同时代的东方思想家孔子,同样和他主张要以对德行的教育来平衡政治法律。
(6)、前苏格拉底哲学,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到了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自身,关心人的命运、人的生活。所以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哲学家。
(7)、苏格拉底当然明白,此时他该做的,应该去恭维法官们,然后提出一个稍重的处罚逃避死刑。(他们希望,能将苏格拉底赶出雅典)。可他不能不为自己的原则辩护,他为自己的哲学立场斗争至了最后一刻。
(8)、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9)、但他信的是自己美好哲学生活上不朽的神,而不信世人所说的会打仗的诸神,他不会相信宙斯真的会夺自己父亲诺洛斯的王位。他把神与自己单独联系起来了,神是他的道德指南针。
(10)、而他们两人的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
(11)、(想想,同样质疑轻视法律法规,面对判决,苏格拉底与阿尔西比亚德却有着不同的行为。)
(12)、于他而言,对哲学的求索只是一场为满足自己渴望而进行的交易。他试图用物质的美去换取苏格拉底的教导,但并未成功,因而有了“我相信自己只有一样东西能制服他,他却逃脱了我的掌心”的抱怨。他称“我是一个被蝮蛇咬了一口的人……我在那里被爱智的言论咬伤了”,可见促使他尝试这种交易的并不仅是对于美的本能渴望,也是哲学能够为他所用的诱惑,一种使他感到痛苦(受伤)的欲望。而这欲望最终引导他做出难以理喻的行为。
(13)、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4)、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15)、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16)、苏格拉底与孔子很像,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想要研究苏格拉底,就得通过同时代人对他生活、言行、思想的记录来进行。那么,有哪些苏格拉底思想的忠实纪录者呢?主要有三个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还有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
(17)、雅典人发来了最后的通牒:“苏格拉底,现在我们不听阿奴图斯的话,而是放了你,但有一个条件,即,你不要再花时间研究了,不要再爱知了。而如果我们逮着你还在做这些,你就要死。”
(18)、在此之后,自然哲学继续由恩培多克勒,阿纳克萨戈拉,以及德谟克里特发展。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构成并由爱和恨驱动,阿纳克萨戈拉则认为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种子,例如骨头有骨头的种子,肉有肉的种子,动力则来自于叫做「努斯」或译为心灵的东西。德谟克里特则发展了前两者的思想,认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并且提出原子自动,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可以说是在自然哲学上登峰造极(因为当时的人们限于科学条件无法想出更复杂的理论了)其理论对于科学有着很深的影响。
(19)、他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位,如果你认为有点人格的人应该计较生死的危险,而不是在做事时仅仅关心这个:做的究竟时正义还是不义,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那你说得真不美。”
(20)、三人的学说乍看看简单:泰勒斯说水生万物,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始于无定(无具体形状的某种东西,他称为apeiron,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说世界的本源乃是气。后人乍一看,也许会觉得卑之无甚高论,似乎平淡又简单。
2、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是什么
(1)、苏格拉底经过艰苦跋涉的寻找和苦思,恍然大悟。
(2)、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3)、 早期哲学家 = 早期科学家 ≈ 部分宗教首领 • Milesians(米利都学派):Thales 泰勒斯;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Anaximenes 阿那克西美尼 • Pythagoreans(毕达哥拉斯、毕泰戈拉学派) • Xenophanes 克塞诺芬尼 • Heraclitus 赫拉克利特 • Parmenides 巴门尼德 and the Eleatics 爱利亚学派 • Empedocles 恩培多克勒 • Anaxagoras 阿那克萨戈拉 • The Atomists(原子论者):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4)、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5)、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6)、第二种形态叫「形而上学」,也即「本体论」。日本学者,在我们的《易经》中找到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代名词,用来表明哲学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
(7)、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德尔斐神庙请示神谕,询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苏格拉底知道后十分惊诧,因为他一贯以无知自居。于是,他到处找“聪明人”对话,以证明神谕错了,然而,却失望地发现那些据说聪明的人实在不怎么样。苏格拉底终于悟出了神谕的含义: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一个自以为智慧的人不会再去追求智慧,而一个自认无知的人才会对智慧忠诚,毕生热爱和追求智慧,从而不断趋近智慧。
(8)、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9)、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10)、苏格拉底特立独行,创立颠覆性的理念推动世界发展。
(11)、 | 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
(12)、这些天里,每天都有国内外的哲人朋友,陪他聊上一整天。
(13)、苏格拉底被带到了500名法官面前,他要为自己的污蔑作出最有力的回击。
(14)、绝对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从未与苏格拉底蒙面的年轻人,竟然会要求法庭处死苏格拉底。真正想要控诉苏格拉底的,一定是这位幕后指使者——雅典民主派重要人物阿奴图斯。
(15)、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80-02
(16)、苏格拉底不愿意死,但他更不愿意不正义的活。哲学生活战胜了死亡。
(17)、首先,苏格拉底自称“实际上我根本没有那种本事” 所推辞的是对于阶梯最高级的美本身的掌握,它难以达到更难以传授,故而他拒绝用阿尔西比亚德外在的美来换取他渴求的“美本身”,也即所谓“拿黄铜换金子”。正是苏格拉底对自己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状态的准确把握,使他拒绝了难以做到的教导。
(18)、苏格拉底笑着看着这一切,民主的弊端,法律的滥情。
(19)、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20)、苏格拉底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结果,他继续高傲地申明着。
3、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问题
(1)、我们的哲人朋友在他最后的时光中,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哲学。
(2)、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3)、苏格拉底的死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事件。哪怕到今日,人们也难以想明白:为什么雅典这样一个文明的民主城邦,要把最爱它的儿子——这个最智慧的雅典人苏格拉底给处死?
(4)、台大人气教授欧丽娟,网上金牌公开课“红楼梦”,这才是打开红楼梦的正确方式。
(5)、但机智的苏格拉底用一系列辩论便让莫勒图斯的控告自相矛盾:“一个信精灵之事又信神之事的人,却不信精灵、神、英雄。”
(6)、一切都完了,就算苏格拉底的弟子愿意出30米纳来保释他,也不可能了。
(7)、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8)、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9)、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0)、苏格拉底天天喜欢在大街上跟人讨论哲学,是公认的智者。
(11)、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段的辩护不禁感到惊讶。他根本就没有把赢得官司当成自己的目标!
(12)、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理型主义者,他和柏拉图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非常注重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在乎理型。
(13)、阿波罗神肯定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14)、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天生愚笨,都必须勤学苦练。
(15)、首先,哲学的诞生是与科学相携与共的,这三位哲学家在科学方面都非常有建树,你也可以称他们为最早的科学家,——他们的哲学都是建立在科学观测基础上的大胆推论。
(16)、看到这,你们是否想到那句名言,“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它就出自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之口。对于真理的坚持,成了后来西方人尊崇的美德。
(17)、正是他的死,让世人明白,哲学并不就是对秩序的破坏;正是他的死,唤起了人们对于哲学的尊重,开启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西方人对于真理的追寻之路。
(18)、苏格拉底同样认识到了阿尔西比亚德的缺陷,并与此以哲学教育的形式做出了保护与抗争,试图激发阿尔西比亚德身上向好的天性,阿尔西比亚德自述“我在别人面前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有愧,羞愧在我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这个人面前除外”。但这个抗争难以持久,“可是一离开他,听到人家花言巧语,我就打熬不住,被名缰利索拖跑了。”阿尔西比亚德最终没有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而是在不再受到压力后将之作为工具拿起。
(19)、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20)、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4、苏格拉底的三大哲学终极问题
(1)、苏格拉底难得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来杀身之祸吗?他知道。苏格拉底不看重死吗?他看重。
(2)、在阿尔西比亚德的抱怨中,苏格拉底对于他试图获得更为深入的哲学教导的尝试一再推托,但这一抱怨是不足为信的。
(3)、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4)、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5)、“那怎样,莫勒图斯?难道你小小年纪,比我这么大把年纪更有智慧......难道我反而那么无知,根本不知道,如果我要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我就会冒着被他伤害的危险,所以我还是像你所说的,有意做了这些坏事?我可不信你这一套,莫勒图斯,我认为没有一个别人相信。而我要么没有败坏他们,要么败坏他们,但是无意的......如果我无意败坏了他们,法律就不该因为这种(无意的)过错,让人带我来这里,而应该让人私下教育和警告我。显然,如果我得到了教诲,我就会停止我无意做的事。而你却回避,不愿意与我交往,不愿意教育我,反而把我带到这里来,而法律只要求把需要惩罚的人带到这里,不是需要教育的人。”
(6)、关于这一天的情况,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裴多》、《克里托》看到。
(7)、 柏拉图的主要思想:柏拉图人物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8)、但其实这涉及到了苏格拉底的善与宗教本质的对立。
(9)、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讲出了他的哲学主张:没有人是自愿做不义之事的——因此对于无意作恶的人,应该教育而不是惩罚。
(10)、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1)、最后他指出了污蔑形成的原因,雅典人不能容忍“越来越多的有闲青年加入进来,和他一起,或学着他审察他们”。
(12)、他认真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不敬神明,没有败坏青年,而且真正为雅典带来了大的好处。于是他荒谬地说出他应该得到的惩罚:“如果按照正义,根据我的品行提出,我就要提出这个:在政府大厅用膳。”
(13)、这个时期的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初级阶段,其中有我们以前讲过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萨戈拉,德莫克利特,普罗泰戈拉等人。
(14)、第一种形态,也最早出现的,叫做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就是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所以哲学在最初是与科学同源的。哲学包罗万象,而所谓科学主要包含在自然哲学里。
(15)、阿那克西曼德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残句:“事物生于何处,则定会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法则支付罚金,为其不充分的存在理由而受审判。”
(16)、按照正常情况,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会被立即移交给“十一人委员会”,在24小时内执行死刑。
(17)、获得爱情你可以随便用什么办法,而保持爱情却需要智慧
(18)、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9)、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20)、这个故事警醒着人们,如果你想活出自我,向往成功,就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
5、苏格拉底灵魂三问
(1)、泰勒斯说水生万物,阿纳克西曼德说万物始于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说世界的本源乃是气,这三位米利都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平淡,相反倒是相当惊心动魄。
(2)、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3)、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4)、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
(5)、苏格拉底究竟信不信神呢?答案是明显的,并且他比一般雅典人还要虔诚。(监狱中本来没有死刑犯向神祭祀的仪式,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却要向神行礼;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他都不忘嘱咐克里同,要向医神阿斯克勒庇厄斯献祭一只鸡。)
(6)、为了实现理想的城邦生活,哲人可以而且必须采用“高贵的谎言”进行统治,政治生活的保持并不需要对每个人城邦成员进行启蒙,完全的启蒙师危险的。
(7)、苏格拉底的死的背后是哲学与政治不可协调的矛盾。
(8)、今天出场的主人公,是与孔子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
(9)、接着他告诉大家自己的真正的智慧是“无知之知”。
(10)、柏拉图:《会饮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11)、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开端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希腊半岛。如果我们想要很好的了解哲学的整个发展脉络,对于希腊哲学——整个哲学史的起源就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希腊哲学的观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几乎可以被称为是幼稚可笑的,然而正如哲学家弗兰克·梯利在《哲学史》中所说:我们在评价一个思想体系时必须根据它自身的目标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根据它与其以前以后体系的比较,根据它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带来的进步评价它。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将是历史批判性的。因此,想要了解许多隐藏在更现代理论下的哲学传统,对于希腊哲学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本次讨论的核心,就是从前苏格拉底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哲学传统与文化背景。
(12)、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13)、那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记录还是色诺芬的记录更真实呢?这其中存在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柏拉图的更真实。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始终跟随着他,而且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老师的思想。但也有人不太认同,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太牛了,是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还是他说的。
(14)、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哲学立场继续拒绝:“雅典的人们,我向你们致敬,爱你们,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
(15)、半年后,苏格拉底即将告别人世,人选还是没找到,助手说:
(16)、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17)、阿尔西比亚德的行为原因在于他接受了哲学教育的思维方式,而没有选择与苏格拉底的理想相似的路径去达到终极的追求。他的行为逻辑与终极追求可以被哲学教育所解释,但他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哲学教育的必然结果。
(18)、这当然不能被雅典人的宗教所接受。但宗教信的哪是真正的神呢?(“宗教是政治化的知识,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心的不是真理,甚至不是政治生活的真理,而是对政治现实的功用和利益......对神的知识一旦变成了宗教和意识形态,就不再谦卑,就不再坚持人与神之间的绝对距离。”——《生的根据死的理由》吴飞)。
(19)、这票数让苏格拉底自己都没想到:“因为我觉得反对票不会只多一点,而要多出更多。但现在看起来,只要有三十个石子不这么投,我就会给放了。”
(20)、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1)、对于雅典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无神论”,莫勒图斯也以此控告他。
(2)、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过这样的名句:“人本来就是一个完全不应该存在的造物,他正在用形形色色的痛苦以及死亡为他的存在赎罪。……难道我们不都是被判了死刑的罪人?我们首先用生命、其次用死亡为我们的出生赎罪。”
(4)、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5)、在苏格拉底的人生轶事中,其中的“三个最”故事,颇有深意,也很有名气,今天就来一起品味下这“三个最”。
(6)、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7)、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