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简介 1、朱熹简介 (1)、◆ 德国汉学家苏费翔与美国汉学家田浩合作完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倾力译就。 (2)、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
朱熹简介
1、朱熹简介
(1)、◆ 德国汉学家苏费翔与***汉学家田浩合作完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倾力译就。
(2)、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3)、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4)、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5)、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6)、朱熹做官、成名后,刘子羽已经去世,他的夫人卓夫人希望朱熹出面帮自己小儿子刘玶谋一个好差事。朱熹向来以亲爹亲妈的礼节尊崇刘子羽和卓夫人俩口,刘家对自己又有再造之恩,于情于理,帮忙都是应该的。
(7)、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语录
(8)、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0)、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拭。《东归乱稿》成。
(11)、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12)、从文化层面上对《观书有感二首》似乎可作这样的理解:其一所写方方正正的池塘指代翻开的书本,光照池水明亮如镜则指人们读书学习可以以书为鉴,通过观书来知得失、开始内心的反省,池水澄澈能够见底始终不陈腐不污浊,其根源在于源头的清水一直在汩汩不停地注入,这是比喻某些知识内容之所以在人的脑海中具有清晰的镜像正是由于人们学问修养的积累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泉思如涌,灵感自然不断迸发出来,把最难懂的问题搞清楚了,其他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其二涉及创作时的才力学识和运思于笔的辩证关系问题,钱锺书云:“有学而不能者矣,未有能而不学者也。大匠之巧,焉能不出于规矩哉。”当人们才力学识不逮时,强行下笔必然是捉襟见肘、文笔艰涩,即使加力书写也只会是蜗走龟行般地缓慢,写成之文也定然句意肤浅。要避免笔不称意的情况发生,就必须要饱学博览、厚积薄发,只有充盈于中,才会轻盈于外,从而达到任我挥遗的佳境。朱熹在这首诗中一方面表现出他悟道时豁然开朗的愉快心境,另一方面也在这里以泛舟为喻说理,说明时机不成熟,只会是事倍而功半;只有时机成熟时,才会事半而功倍。
(13)、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语录
(15)、朱熹这首写读书心得的诗,写得很独特,很有启发性。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6)、“***以孝治天下几千年,孝既是维护人伦的最重要依据,也是保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最主要手段。”
(17)、《观书有感二首》明显具有如下特点。意象鲜活,化笔神工绘就自然美景并深契自然之理。其一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风和日丽的季节里,诗人来到半亩见方的池塘旁留连徘徊欣赏这悦人的美景,只见池水清澈澄碧好似打开盒罩的一面明镜,光亮照人,徜徉游动于池塘上空的阳光与白云倒映在这一泓碧水中,摆动不止,带给人们生命的动感,让人产生美的遐思。诗人驻足观赏,不禁心生疑问:这看似静止的池塘其水怎么会如此洁净如此清丽诱人。原来是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流淌补充进来,使池水永不污浊永远澄碧照人。诗作写景意象优美,道出了大自然的美的真谛。其二描绘的则是一幅动态的江上春航图:昨夜春潮初涨,江面上升,水大流急,往日常常搁浅于江边的蒙冲巨舰今天也犹如羽毛飘浮,显得是如此轻盈。回顾江水低浅之时,船夫们虽然竭尽全力费尽周折去拉纤、推移,也依然是白费力气,船只难以前进,今日江水充盈,巨船驰骋于江心,无须外在的推拉之力也能够昂首挺胸地向前航行。这两首诗全以形象思维来说话,没下一句理语而道理自然寓于其中,其一以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活水为意象,通过池水长清不腐表现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的自然至理;其二则以江边、春水、巨舰为意象,通过水涨水落船行船止的日常现象展现出了这样一条自然规律:万物运行各有其理,条件不成熟时无论如何劳作也是徒劳无益,只有条件成熟才会优游自如、水到渠成。言近旨远,物秉理成,诗作既含自然规律于诗内,更寓读书进学之理和儒家义理于诗外。朱熹这两首诗名为《观书有感》,正是他观书有得欲借诗阐发某种事理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观书是因,有感是果,写景只是抒发感触的实现手段,他是在借景语代理语而说理,因此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在表现自然之理的背后更有阐发读书进学之理和儒家义理的意图。对他的这两首诗在作写景层面解读的同时更应作文化层面和哲理层面的解读。
(18)、透过朱熹的这些诗歌作品,可见朱熹是艺术风格丰富且多元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让读者领略到一位严谨理学大师的另一面,亦使人们对朱熹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19)、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20)、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2、朱熹名言
(1)、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但是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2)、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 大体由理气论、心性论和格物致知论3部分组成。
(3)、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4)、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5)、隆兴元年(1163年)一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奉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6)、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7)、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8)、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与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9)、由此看来,朱熹不仅知恩感恩,懂得情义无价,但更知道理之所在,不会一味还人情,不顾原则,不计利害。可以说,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
(10)、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1)、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2)、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扩展资料:人物评价:
(13)、相传他的大字也写得很沉着,如在长乐方安里三宝岩有 “读书”二字;在云谷有“容膝”和“天光云影”数字;在白鹿洞有“光风霁月”四字等。
(14)、绍兴一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15)、朱熹(1130-1200),字仲晦、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
(16)、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17)、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18)、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19)、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20)、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3、《朱子家训》原文
(1)、◆ 深入细致剖析宋金元的“后朱熹时代”里,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思想流派中的主要思想家,重新认识朱熹追随者的复杂面貌。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4)、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d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讲求格物致知之学;罢黜和议;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5)、 王柏对《中庸》的阐释与对朱熹的评述
(6)、《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是***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教授的最新专著,本书利用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和唐代墓志等出土资料,结合唐代基本典籍,探讨了唐代的重大***事件、民族和宗教管理制度、祥瑞制度、财政使职等重要议题,还对唐代敦煌、吐鲁番的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以及吴王李恪、安乐公主、上官仪等唐代重要***人物进行了专题研究,颇有创见。
(7)、“不堪”二字,进一步传达出诗人无法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其实朱熹并非不懂万事开头难,也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先在基层勤奋工作,才能慢慢地变得成熟和稳重。诗人只是一时无法适应羁旅生涯和异乡生活,所以才倍感迷茫。
(8)、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诗历来被人传诵,尤其是第一首“源头活水诗”,更是被多种教科书和选本收录,专门研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有的是专门以《观书有感》为题,有的虽然不是以《观书有感》为题,但在研究朱熹作品时对这组诗作了重点分析。
(9)、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10)、 据称他说过这句话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对女子满满的歧视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11)、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12)、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13)、《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14)、诗人在此采用了对比手法,“把袖、举杯”的幸福时刻,与“风雨、离忧”的悲情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委婉地抒写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的读书年代的怀念。
(15)、作者:(德)苏费翔 (美)田浩著 肖永明译
(16)、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17)、事实上,他在书法上是下过功夫的,得益于钟、王,取法于鲁公稿行。又因其人品高逸,学问渊博,故落笔散藻,自然可观。其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故意致苍郁,沉深古雅。
(18)、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19)、钟磬(qìnɡ):钟和磬。磬为佛寺里常用的一种钵状打击乐器。这里指寺庙里诵经、供斋时的信号,起始用钟,止歇用磬。
(20)、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4、朱子名言最出名的句子
(1)、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2)、一个历史人物,一座特色建筑,一种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颗沙砾,都蕴含着前人深刻的哲思,凝聚了古者无穷的智慧。今人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而摒其陋。
(3)、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4)、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5)、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6)、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7)、接下来的两句,抒写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这里的故人,是指曾与朱熹一起读书的好友。朱熹的父亲曾是司勋吏部郎,由于赞成北伐政策,而被一些***臣陷害致死。当时朱熹只有14岁,只好跟着母亲到父亲曾经的好友、抗金名将刘子羽那里寄读。他同时又跟着大儒刘子翚学习,从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8)、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9)、富贵有馀乐,贫***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画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0)、 《中庸》作者的身份:主张、怀疑和修正
(11)、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小浦城寓居。
(12)、朱丽云,《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0524№G〕
(13)、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吏,治绩显赫。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14)、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15)、 朱熹的女性观是其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恪守儒家正统女性观,认为女性与生俱来的品质,智能与男性不同,男女有别是万物安的基础.女性应恪守贞静专知礼守节,服从丈夫,孝顺舅姑,勤俭持家,敦睦家人的妇德规范,加强明人伦的道德培养和接受女功教育以便宜其室家.朱熹也看到男性与女性活动领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女性在家庭中有着***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众多儒家仅将女性观停留于言说层面不同的是:朱熹为官之时,多次制定地方性律法,来重整儒家伦理纲常,将这些理念进行推广与传播.
(16)、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17)、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8)、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19)、淳熙第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的辩论。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于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20)、宋朝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症,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喜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干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5、朱子资料简介
(1)、第五章 宋、金、元时期的***文化及王朝的正统问题
(2)、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3)、朱熹生前对家乡不胜怀念,曾两次回归婺源故里。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二十一岁,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春,朱熹四十七岁,再次回故乡扫墓并讲学。为了寄托乡思,他曾写下下面这首诗,至今也还是感人的。
(4)、◆ 近距离的考察往往使我们发现,这些朱熹追随者的形象远比他们被学界主流所描述的要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也许可以部分解释王柏和郝经为何常常被宋元儒学史的宏大叙述所忽略的原因。
(5)、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6)、他的传世墨迹有:《城南唱和诗卷》《二月十一日帖》 《七月六日帖》《大字书易系辞》等。
(7)、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8)、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9)、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0)、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者,***友也。
(11)、诗人愁闷难遣,于是便希望在梦乡和酒宴中忘记忧伤,“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作者想起自己与故友一起欢度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温馨和快乐,更让他们觉得难分难舍。
(1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13)、“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
(14)、第二章 宋代对《中庸》的认识:欧阳修、苏轼、朱熹、叶适及王柏
(15)、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底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皆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及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两书所未收者。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部分,每一部分按照志主下葬日期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録文,后附疏证,注明拓片图版和参考録文的出处,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
(16)、《文化权力与***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
(17)、为什么呢?因为“受恩如受债”——男子汉受人恩惠,就好像借钱举债。人生到了关键时刻,一旦卖身投靠,仰人鼻息,终生就难以振作自立。汪辉祖鼓励子孙***自主,自力更生,很有志气;劝诫儿孙不要卷进功利性、牵连性人情泥潭,更具远见卓识。但纵观古今,真正能做到严正自立、***奋发的人毕竟不多。人生在世,水不激流不成河,土不相承不成垒,人不相扶难成功。一旦进入社交圈,不欠人情固然很好,但欠人情更属常态。
(18)、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19)、格物致知论 这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要领是,物格而知至,则知所止,而所止之处,即至善之境界,也就是《大学》中所言的“止于至善”。
(20)、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1)、田浩 (HoytTillman),***哈佛大学历史学与东亚语言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0年获得德国洪堡奖,自2004年以来担任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等。
(2)、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嘉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3)、《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陈淳与黄榦争论读书次序(苏费翔)
(4)、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6)、 但是我还记得在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记得他,因为他才有了女性后期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