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和卢梭精选142句文案

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卢梭斯鸠鸣的作品 (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1725年,卢梭被送往本地法院书记官那里学当律师书记,他非常讨厌这个只为赚钱而枯燥无味的职

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卢梭斯鸠鸣的作品

(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1725年,卢梭被送往本地法院书记官那里学当律师书记,他非常讨厌这个只为赚钱而枯燥无味的职业,终因被看做无能的笨东西而辞去。后又在一个雕刻匠家当学徒,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但他的师傅暴虐专横,使卢梭受尽惩罚和折磨,而感到苦不堪言。但卢梭仍然酷爱读书,手不释卷,有时甚至误了作而遭师傅责罚。终于有一次,卢梭与朋友外出游玩,回城时,城门已闭。第二天同伴进城去,卢梭则决心离开师傅。1728年3月,卢梭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浪生活。

(3)、多年来被引用滥了。放在当时的情景,伏尔泰确实和卢梭的观点针锋相对,长年撕x,这话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4)、再说,如果没有这种激情四射的战斗,卢梭和伏尔泰的成就恐怕都得打个折扣,至少《忏悔录》是写不出来了。

(5)、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同时代大师中,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可互不服输,毕加索与马蒂斯相爱相杀,贝多芬和罗西尼老死不相往来,而卢梭与伏尔泰,则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不息、撕X不止。

(6)、伏尔泰比卢梭大18年,成名多年。小卢声称崇拜老伏,读了很多著作,对其思想自然不陌生。明知自己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还寄文章,就好比方舟子明知道崔永元反对转基因,还将提倡转基因的大作@崔永元,很难不被理解成挑衅。

(7)、卢梭思想主张主要有: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对理性提出质疑等。

(8)、近年再读卢梭的忏悔录,并阅读了相关书籍,发现卢老师的书不但有错,而且错得离谱!……想起当年读了就拜的轻浮,不禁满脸涨红一一浅享即止真是要不得,难怪伟大领袖对许司令说红楼梦要看五篇才有发言权!

(9)、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选手,他们俩都推崇自由和平等,都推崇自然神论,他们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点。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应该是密友,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生之敌,他们生前互相仇视,互相攻击。我觉得这种反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10)、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伏尔泰抨击为“非社会的”。可以想象,假如两人并非敌人,这样的评论是不会出现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内在的哲学思想差异能够导致这种冲突。假如说,这些还可以说是思想或学术上的争论的话,那么,另一些事情就纯粹是闹着玩了。后来,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为此,卢梭曾复信给伏尔泰,为自己辩护。

(11)、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人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骗别人的。伏尔泰认为,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础,就是在公正的观念上奠定法律基础。

(12)、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不可能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体系和敌对的作者之间实现和解,除非采取功能性的分类法,如可以根据任务、时代或思想进行划分。

(13)、也许是出于礼貌,也许是想打破两人之间尴尬的沉默和针锋相对,1755年卢梭把他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伏尔泰。这篇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私有制也是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

(14)、圣彼得大教堂的钟楼 图/IStock/helovi

(15)、卢梭对伏尔泰也怀有复杂的感情。年轻时候是老伏的迷弟且不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怨恨和纠缠,当1778年传来老伏去世的消息,卢梭极为震惊和悲痛。他说:

(16)、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最近老掉毛):连我的偶像康德都说好,楼主绝对差不了。@黑格尔,黑傻蛋,你娃儿别整那些哲学垃圾了,赶紧过来膜拜大师吧!

(17)、何为“启蒙”,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以知识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热,它用平等观念刺激人们的心灵,主张摆脱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启蒙运动则发展了人,人逐渐走向成熟。人类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对专制和愚昧言听计从,我们开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审判迷信,开启心智。黑格尔曾言:“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伏尔泰作为启蒙d的领袖人物,可谓全才式多栖明星,他在哲学、诗歌、小说、剧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为人豁达,仗义疏财。他经常以嬉笑怒骂、讽刺嘲笑为武器到处砸场子,昨天刚砸完天主教会的场子,今天又砸法国政府的场子,他不顾一切挑逗敌人,刺激敌人,敌人最终恼羞成怒。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18)、在此后的1791年和1794年,伏尔泰与卢梭先后被请进了先贤祠(Panthéon),两人的墓正对彼此,永久长眠于此。

(19)、一次意外事件中断了卢梭幼年时期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1722年,卢梭10岁时,他父亲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纷。事端平息后,卢梭父亲为了名誉和自由,愤然离开日内瓦,远赴他乡,从此再没有照管过卢梭。卢梭被托付给舅舅。舅父有一个儿子与卢梭同年,两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学习拉丁文和其他科目。这是卢梭仅有的在别人指导下的正规学习。在此环境下,卢梭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育了他的个性。两年后,卢梭与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20)、伏尔泰虽然孜孜不倦攻击卢梭,当卢梭因《爱弥儿》一书遭到追捕时,还是热情地伸出了援手。据说伏尔泰向卢梭可能逃亡的七个地址都发出了信件,邀请他来自己处躲避。可惜卢梭好像没及时收到,此事就没成。

2、伏尔泰和卢梭

(1)、即使对个人权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天赋权利,推翻其统治,或个人有权反抗主权者。

(2)、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卢梭回信辩解。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的第一段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3)、不久后,伏尔泰的戏剧在日内瓦招来新教的抗议,与神甫们走得颇近的卢梭,不失时机地出来支持禁演,两人间矛盾更甚。

(4)、伏尔泰尊崇儒学,可以推断出他应该深受中庸之道影响,所以他的观点不会太过激,而一般能保持中正平和。

(5)、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6)、公众舆论赋予了卢梭和伏尔泰革命的意义,虽然伏尔泰和卢梭坚决否认,但没有成功。所以说,伏尔泰和卢梭并没有错,错的是民众,是不满的民众,是偏激的民众,是想肆意发泄的民众。

(7)、可见,伏尔泰与卢梭的初次接触还是很愉快的,不管伏尔泰是不是客套,但至少伏尔泰是尊重卢梭的。这次短暂接触后,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进一步沟通。

(8)、收到信后,伏尔泰一直没有回信,但忍不住到处发泄。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收到卢梭一封长信,发觉他是越来越疯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在给另一个朋友的信中更写到:“卢梭真是个大疯子,一个坏疯子。他想让人相信我在迫害他……”

(9)、正因为如此,几乎在所有的《法国文学史》中,伏尔泰都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10)、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11)、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12)、而卢梭呢?他是一个标准的外乡人,四十岁来到巴黎混生活的时候几乎身无分文,看着诺达的巴黎,觉得没有自己可以容身的地方。因为他就相当于一个村里来的,自学成材的农民,没有任何地方能给他认证,他的才华也没有被大众知道,而且已经40岁了,还是一类似于屌丝的人物,这样的人,怎么混呢?

(13)、1756年伏尔泰发表长诗《里斯本的灾难》,卢梭对该诗中的悲观主义情调十分震惊,觉得“报仇”的机会到了,发表了《论天命的信》,其中极力驳斥了伏尔泰诗歌中的宿命论和悲观论。

(14)、至此,两人的友谊彻底决裂(如有的话),之后,两人相互怨恨,终于成为了敌人。

(15)、黑格尔(超级教授):我把你的正面清晰无码照供在书房了,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

(16)、那么通过讲述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并分析两者观点差异及原因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7)、伏尔泰雕像 图/iStock/Elenarts

(18)、正是出于这些差异和区别,伏尔泰和卢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牺牲原有的友谊和信任,试图通过批评他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体现出启蒙思想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得罪朋友的精神。但必须承认,他们在处理批评与友谊的关系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甚至不惜在别人的私生活上大做文章,人为地破坏了团结。这或许是性格使然,但毕竟,这样的相互争吵和相互攻击,在相当程度上伤害了作为整体的启蒙思想阵营的力量。

(19)、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被伏尔泰猛烈抨击,伏尔泰抨击得对还是错?

(20)、伏尔泰宅邸 图/WikimediaCommons/Brücke-Osteuropa

3、伏尔泰卢梭斯鸠鸣主张

(1)、天赋人权这种权利亦是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主张放弃全部权利;洛克主张放弃部分权利,如惩罚他人的权利;杰佛逊主张保存全部权利,缔结契约,成立国家,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的力量来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或追求幸福的权利。

(2)、但相比于作为反基督教的伏尔泰形象,这个主题出现得要少一些:仿佛反民主的伏尔泰形象因为一场戏剧的影响而被平衡了,因为剧中欢呼的奴隶们是在向最微不足道的平等暗示致意。同样地,作为1790—1793年最受欢迎的剧目,《布鲁图斯》也因被视作共和主义的悲剧而让人忘记伏尔泰对开明君主的殷勤。

(3)、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站在大革命门槛上的导师级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关系。用雨果的话来说,要想两人在死后实现和解,其难度不亚于将他们迁出先贤祠这样奇幻场景的出现:“两具头骨相互碰撞,撞出的火星兴许能让创作了《哲学辞典》的大脑和创作了《社会契约论》的大脑相互交流并实现和解。”

(4)、回答问题, 赢取”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纪念精品!

(5)、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6)、比较重要的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卢梭将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伏尔泰,但伏尔泰毫不客气的批评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

(7)、伏尔泰因此匿名写了《一个公民的情感》指责卢梭,而卢梭则以鸿篇巨制《忏悔录》作为回应,此后二人彻底闹翻,再也没有见面或者通信。

(8)、特雷亚尔(Treilhard)还信誓旦旦地说,伏尔泰已经感到“革命不可能再拖延”。因此,革命者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发现的,就是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的传言,是新秩序正阔步到来的确证。“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酝酿中”,伏尔泰曾经说。为了看到这场“革命”(对于他的阿谀奉承者来说,这个词在1764年之后词义的显著转变以及伏尔泰对它极其灵活的使用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两三年”。这种胜利的口吻尤其贯穿于他关于宽容的文字中,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人们可以从他的《哲学辞典》中摘录出一部文集,以《伏尔泰致三级会议的陈情书》为题出版。

(9)、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10)、        心殿的大门永远为朋友开着…

(11)、这之后很长时间,两人并没有寻找修复关系的愿望,反而在怨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卢梭在给达朗贝尔的《论戏剧的信》中,否定了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戏剧对道德风俗毫无益处,悲剧刺激人感情,而喜剧培养嘲讽的情绪。他的偏激观点引起了伏尔泰、狄德罗的反感。伏尔泰写信严厉批评卢梭否定戏剧功能的观点。这一番激烈争论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彻底破裂。1756年伏尔泰发表长诗《里斯本的灾难》,卢梭对该诗中的悲观主义情调十分震惊,觉得“报仇”的机会到了,发表了《论天命的信》,其中极力驳斥了伏尔泰诗歌中的宿命论和悲观论。

(12)、看起来像是一个自大的前辈打击新秀的故事,其实吧,不能全怪伏尔泰。

(13)、不过,当时的日内瓦由加尔文新教统治,禁止戏剧演出,宗教法庭很快禁止民众到伏尔泰的剧院里去。伏尔泰以自己的名望号召日内瓦民众“走进剧院,欣赏歌剧”,并授意他门下的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7卷中对日内瓦不设剧院、禁止戏剧进行了批评。面对日内瓦日益收紧的政治环境,伏尔泰于1758年在法国小镇费尔内(Ferney)买下一座宅邸,在这里度过余生的最后20年。

(14)、丑事都被人抖搂出来,卢梭也急了,把心一横,与其让别人揭露,还不如自己坦白——于是有了惊世之作《忏悔录》。

(15)、卢梭的观点过激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遭到师傅的暴虐对待(之前已论述),但造成他观点过激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16)、如果人们最终要承认法国革命者真正倾心的是卢梭——这让柏克大为震惊并思考何以如此——那么同样需要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完全认同于伏尔泰。

(17)、第孤僻之人需要及时反思,在发表自己思想时,要特别注意尺度,不可过激;对孤僻的人的思想要保持警惕,即便其有才华、有影响力。

(18)、在《忏悔录》中,卢梭记载他长时间工作,并且还吃不饱。他镂刻了一些骑士勋章,被师傅误认为是制造伪币,不由分说一顿痛打。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得卢梭感觉自己被剥夺了一切,以致卢梭为对抗师傅,染上了撒谎、偷窃等恶习。他认为偷窃是不平等造成的,偷窃是强者压迫弱者造成的,偷窃并不可耻。到最后,他对因偷窃而挨打也满不在乎了,他把偷窃和挨打视为一种交易,认为挨打已经抵销了偷窃的罪行,这样他可以行使继续偷窃的权利。

(19)、我十分敬重的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教授称卢梭是“人类思想史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此言不虚!我想,论传奇性,大概就苏格拉底、赫拉克里特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一一他出生在风光奇旎的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出生十天,美丽而富有才情的母亲就因生他而死。幼年、童年靠姑姑抚育长大。小时候,跟着表哥上过两年很不正规的私立学校……这样的人生起点,实在有些低。

(20)、18世纪的法国曾兴起过一场中国热,伏尔泰自称是孔门弟子。伏尔泰盛赞“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悬挂孔子像,伏尔泰在《论孔子》里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4、伏尔泰和卢梭谁厉害

(1)、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2)、伏尔泰瞧不起卢梭没钱还做作的样子,甚至写了一本叫做《一个公民的情感》这种书来暗讽卢梭和他的女仆生孩子的故事来讽刺卢梭。卢梭自然之道,于是写出了巨著《忏悔录》回应,二人彻底闹翻,再也没有交流。

(3)、有人这时会翻白眼了:中文世界三大忏悔录没一本合格,不要太狂妄好不好?

(4)、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对立可以看做现代民主制度下左派和右派的雏形。

(5)、各种小册子都在演绎同一个主题:伏尔泰像祖父一样教导自己的“小孙女”,即大革命。

(6)、综上所述,伏尔泰称卢梭的理论“反人类”,“反社会”是完全正确的,是一针见血的论断。历史用无数的血泪证明了,卢梭的理论导致无数人在地上爬行。所以,伏尔泰评价卢梭:“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丝毫不为过。可惜的是,伏尔泰没能阻止悲剧地发生。

(7)、卢梭诞生于日内瓦老城主街(GrandRue)40号上的一家钟表店,那是1712年的夏天,他的母亲产后染病去世,尚在襁褓中的卢梭于是由他的父亲和姑妈带大。这幢老房子就在圣彼得大教堂的近处,周遭的石灰岩老建筑带着斑驳的米色,都挂着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士的旗帜。老房子的窗户很低,阳光勉强可以照亮前面的钟表作坊,年幼的卢梭便时常在里面趴着观察在桌台上工作的父亲。现在,钟表店已经改造成卢梭与文学博物馆(FondationdelaMaisonRousseauetdelalittérature)。和伏尔泰不同,卢梭会将他的手稿与注解保留下来,博物馆也因此可以向公众展示他早期发表的诗歌、小说、笔记以及乐稿。你还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他与伏尔泰的通信和法国封禁卢梭书籍的决定。

(8)、1754年卢梭曾一度回日内瓦,重返加尔文宗,途中曾访问华伦夫人。1756年因厌倦巴黎生活,迁居埃皮奈夫人提供的蒙莫朗西的乡间别墅“隐庐”。1757年开始与埃皮奈夫人及狄德罗等人发生争吵,尤其达朗贝尔写的《日内瓦》条目,卢梭抓住达朗贝尔要在日内瓦建剧院发文《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正式与狄德罗决裂,并迁出隐庐,搬往马达斯先生提供的路易山一所小房子(就在蒙莫朗西)。卢梭在乡间隐居时,著作甚丰,1761—1762年发表3部最重要论著:《新哀洛伊丝》、《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被称为大革命的圣经,是卢梭为资产阶级革命创立的政治学说理论,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共和制,体现出资产阶级不再与封建贵族分权而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权要求。说明卢梭政治学说的民主性和彻底性。《新哀洛伊丝》提出一种合乎资产阶级理想的家庭道德,提倡更健康的情感生活。《爱弥儿》则提出一种合乎自然法的教育儿童的计划。其中“一个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白”,则是自然神论宗教观的声明,卢梭认为宗教可以惩治恶人、富人,安慰人民,提出建立公民宗教的思想。

(9)、第他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他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自学的,他的思想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朴素良知推导出来的。而伏尔泰接受系统的教育,他的父亲还是律师,他的制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0)、那一年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教会认为是天谴,伏尔泰写了长诗《里斯本的灾难》,于1756年发表。卢梭可算逮到机会了,立刻写了篇《论天命的信》,极力驳斥伏尔泰的宿命论。他还写信给伏尔泰说:你太鼠目寸光,只看到鼻子尖前那些东西。

(11)、        我们知道,伏尔泰和卢梭都是人类史上少有的大师。

(12)、孤僻会让现实人生不幸福,卢梭晚年的凄惨可以说是由孤僻性格造成的。所以我希望所有有才华的人不要保持孤僻,多和朋友交流,玩耍,你会发现这世界很无聊,但也很美好。

(13)、从《忏悔录》中可以看出,卢梭是一个性格温柔、平和甚至腼腆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在青少年时期被师傅蛮横对待,他的思想过激了,最终引得法国人革命热情高涨,引得全世界人民革命热情高涨,造成了多少动乱啊!如果不能善待他人,那么极有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导致你所珍惜的事物、你遵循的传统,被毁灭、推翻。你的暴虐举动,可能毁灭你的文明,这就是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14)、伏尔泰说卢梭是满肚子坏水,卢梭回敬伏尔泰是跳梁小丑。伏尔泰说卢梭精神有问题,卢梭咒伏尔泰不得好死。

(15)、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16)、他的下半生一直孤僻的活着,虽然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但人总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才华的人发现自己被孤立了,可以保持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轻易发表。如果一个人活的很孤僻,那么其更应该与大众接触,接触现实生活,不然其思想肯定不符合现实。

(17)、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法国最早期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认为所以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的。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批判了封建宗教的思想,提倡人与生俱来都是平等的。反对封建专制的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信仰自由,主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哲学通信”等。

(18)、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革命者利用伏尔泰的方式既带有象征色彩但又漫不经心:伏尔泰的人性不变论对革命者的抱负是一种深层的抗拒,因为,正如路易·勃朗敏锐地指出的,更新这个世界在伏尔泰看来是“道学家的狂想”。

(19)、伏尔泰的宅邸位于费尔内的一座小山头,一旁便是墓地,小镇上的人们将这座宅邸称作“伏尔泰的城堡”。从日内瓦乘坐F路巴士,半个钟头便可以来到这座小镇,顺着指路牌,走上清幽的石级,一座宅邸豁然出现在眼前。

(20)、革命期间的每次情节转换都会很好地揭示这一点。

5、伏尔泰卢梭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1)、这是一座宏大的灰白色双层建筑,位于一片巨大的庄园中,花园里有许多雕像、一座礼拜堂和一座喷泉。走进宅邸,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伏尔泰买下这座宅邸后,亲自指导进行了一番重建,直到1762年才完工。房子内的家具、油画和其它装饰品,都是他本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品位挑选的。伏尔泰好藏书,在他的图书馆里藏有六千九百多册著作和信件,只可惜在他死后,这些珍贵的书籍都被他的崇拜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买走。伏尔泰晚年时常在家中写作,招待了不少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前来做客,以至于将自己戏称为“欧洲旅店老板”。

(2)、总之,这两人生命不息,撕X不止,身为人的阴暗面,大师们也无法免俗。不要说卢梭和伏尔泰了,启蒙时代那些大师,就没有几个能相处得好的。

(3)、拜伦(我要当诗人):楼主威武,我要为楼主写诗!

(4)、细细想一下,伏尔泰为何如此排斥卢梭呢?只因为卢梭是一个异类,是一个乡下人,在伏尔泰眼里,这种出身地下的分子怎么能和他们贵族相提并论呢?于是伏尔泰就使劲的暗讽卢梭,想要把他排斥出这个圈子。

(5)、1758年,卢梭发表了一封致达郎贝尔的公开信,说剧院败坏道德,悲剧用刺激观众感情,喜剧培养嘲讽人的恶习,总之戏剧=庸俗、倒退、伤风败俗。这下伏尔泰不干了。老伏当年靠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成名,一生致力戏剧和小说创作,卢梭把戏剧划进三俗,这是要革伏尔泰的命啊。

(6)、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33天后(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也离开了人间,两人看似不能单独在这个世间上脱离彼此的存在。

(7)、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8)、毫不夸张地说,这书完全是伏尔泰逼出来的。在《忏悔录》里,卢梭直接对伏尔泰说:“先生,我一点不喜欢您,我曾是您的门徒,也是您的坚决拥护者,您却给了我最痛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就是葬送这座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鼓吹您,您给我的报答却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让我即将客死他乡……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

(9)、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家看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10)、因各种原因,卢老师没多久便与“妈妈”分开了,从此犹如屌丝一族,以抄乐谱、做家教为业。43岁时,在好友、哲学家狄德罗的大力鼓励和推荐下,在一次巜论艺术与科学》的征文比赛中一举成名(有点迟)。此后,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巜社会契约论》、巜爱弥儿》成为享誉法国、欧洲的文坛大咖,特别是言情小说《新爱洛伊丝》问世后很快风靡欧洲,一睹为快的读者包括国王、王后、公爵、公爵夫人、伯爵,伯爵夫人……而谈教育的《爱弥儿》,及后来世界极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更使卢老师声名大震,朋友圈遍及欧洲大小诸侯国,一些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元帅、将军,以及他们的夫人,都以结交卢梭为荣了。

(11)、雪莱(济慈死,我心死,有事请烧纸):赞,我也要写,我也要。

(12)、法国人这样安排不是让他们别扭,而是,根本没把那些破事当回事吧,撕x根本不能影响大师的伟大……

(13)、对任务进行划分,就好像这两个伟人分别承担了大革命的各项伟大工作一样。伏尔泰主持的是源于自由原则的各项措施,卢梭则主持平等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按米什莱的说法,前者要承担“火热的人道”的繁重工作,后者则要挑起博爱的重担。雨果则认为,伏尔泰要拨动“普世主义”的心弦,卢梭则负责拨动公民的爱国心弦。朗弗莱(Lanfrey)认为伏尔泰是大革命的智慧,卢梭是大革命的动力。一个(伏尔泰)关注形式上的权利,另一个(卢梭)侧重实际权利。

(14)、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万岁,万万岁):谁有楼主qq?我想去围观楼主真人!

(15)、三年后的1794年4月14日,法国国民公会作出决议,把卢梭的遗体请进先贤祠,给其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10月11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棺木几尺之遥的地方。这并非出于法国人的幽默,而是人们根本就不把他们的争论和怨仇太当一回事。历史更将它一笔抹去。不过,伏尔泰与卢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出他们之间在宗教、政治、教育、文艺学等理论问题上的思想差异。伏尔泰在哲学上,并没有自己独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基本上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信徒。伏尔泰的宗教思想是从洛克那里继承来的自然神论,而且他一直积极地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纷争。而卢梭,在其作品中否认了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赞扬一种以智慧和情感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是保守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他并不像卢梭那样反对人类的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是社会的正常合理现象。卢梭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让所谓的统治者行使最高权力,而为使人们摆脱不幸,就必须推翻专制制度,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也就是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对社会制度的批评上,伏尔泰更富有理性,而卢梭显然带有很大的任性成分。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伏尔泰更倾向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而卢梭则更崇尚充满野性的自然。文学趣味上伏尔泰属于古典主义,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却又惊人的大胆。而卢梭则属于自然的赞美者,文字中更多地透出一种浪漫的格调,无怪乎后人把他视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16)、伏尔泰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并不主张用暴力革命解决问题,他反对绝对君主制,但对共和制也有所怀疑,更加喜欢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17)、整个19世纪都认为这两位哲人的观念导致了大革命,不管人们对这些观念是诅咒还是赞颂。米什莱写道:“当这两个人故去之后,大革命已经在人们头脑的高地中完成了。”此外,伏尔泰本来可以认为书籍统治世界的观念来自于他。

(18)、为何会有这种分离,究竟是什么妨碍大革命的思想完全接纳伏尔泰,这仍然需要解释。有人想到,他并不倾向于民主。约瑟夫·德·迈斯特认为,对于大革命,伏尔泰大概只会喜欢其反宗教的一面,但“大概会憎恶其他的方面,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加敌视一切形式的平等”。

(19)、当然,在观点上,我是倾向于伏尔泰的,但对于伏尔泰匿名写《公民们的感情》揭卢梭隐私,写《日内瓦的战争》污蔑卢梭的行为,我不赞成。

(20)、16岁的时候,卢梭在一家首饰铺里做学徒。这时他的父亲已经离世,年纪尚小的他已经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惆怅和伤感。他并不喜欢学徒的日子,内心里更向往自由与文学艺术的创造。有一天他回来的时间较晚,过了宵禁的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了。无处可去的卢梭索性带上仅有的20法郎,一人来到法国。

(1)、        有仁义礼智信,五神相把,只有圣洁的心可以入门。

(2)、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3)、伏尔泰的凯旋曾经确定了自由革命的基调,但是在那之后,是否清理了场地,以迎接更契合平等革命的卢梭统治时期的到来呢?

(4)、之后他们的好几次交流之中卢梭和伏尔泰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话题,毕竟一个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贵族,一个是村里来的大叔,你说能找到什么共同话题呢?

(5)、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6)、        有个好朋友,组织过很多宴席,参加过宴席的人在席上互相认识,认识后有的成了朋友,有的成了敌人…他们感恩了吗,很少,他们多数埋怨这么大的宴席没有主题,没有这那…

(7)、        如果你的灵魂能放出万道仁光,就做乘法吧,因为你有使命。

(8)、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9)、此后直到1764年,伏尔泰与卢梭之间的冲突都限于一些“家常”的别扭。伏尔泰要在日内瓦建剧院,卢梭就极力反对,剧院建成以后起火了,伏尔泰又说是卢梭放的火;日内瓦要给伏尔泰立铜像,卢梭又讽刺地寄去2法郎。

(10)、罗素(我的《西方哲学史》已出版,大家请支持正版,当当亚马逊有折扣):楼主就是一流氓,楼主的思想导致了希特勒的极权!

(11)、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12)、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13)、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14)、这里可对伏尔泰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做一点评估。革命观念本身意味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事变将彻底改造生活,这一事变可以改造人类幸福的条件,甚至可以改造人性中的各个要素。另外,就这一点而言,大革命显示了它与基督教观念的相似性,后者也是取决于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能够将恶的存在转化为善。

(15)、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也将注意到伏尔泰那种平静的实用主义和冷酷的现实主义,尽管他接受民主制的平等主义(“枢机主教的厨子完全可以说他和主人是一样的人”),但他拒绝社会平等(“但至少在奥斯曼苏丹占领罗马之前,厨子还是厨子”)。伏尔泰曾多次说,一个审理诉状的高官是不懂如何造鞋子的,这句套话后来回响在一些敌视性的小册子中,它们都把伏尔泰视为鄙视人民的人。

(16)、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民主体制的建立起到极大的作用,但他们同时也要对后世的一些动乱负责。雨果在《悲惨世界》借用流浪儿童的两句嘲弄的歌词:“这是伏尔泰的罪过!这是卢梭的罪过!”,述说他们应对19世纪的动乱负责。但显然,卢梭要对动乱负更大的责任,因为他的思想太过激,太极端,相对而言,伏尔泰的思想则要温和许多。

(17)、日内瓦老城 图/iStock/antares71

(18)、1750年之后,他终于可以发出自己的见解,他在1753年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他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发表的,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长期受压迫,他的思想已经过激。理所当然的,他的该篇论文在当时并未引起反响。

(19)、那些把“伏尔泰和卢梭”请入先贤祠——大革命期间还没有任何其他文人跨入先贤祠的大门——的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划分?是否有过此类分期?

(20)、私有制当然也可以让没能力的人得到尊重,那么私有制是不是强大到能限制有能力的人无立足之地,从而造成不平等的境地。在一定期限内似乎是可以。但我们看下历史,即使是君王,如果没有能力也无法守住基业,那么就说明从长远来看,私有制并不足以限制人类才智发挥,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平等。历史中的例子比比皆是,秦二世、西晋傻皇帝等,地主如果生了傻儿子,也会想方设法找个精明的小伙入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财富要使用才会产生价值,而使用财富的始终是人,所以人最关键,私有制无法完全限制人。

(1)、文人相轻不只是我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兰西文人也一样:伏老师历来是嘻笑怒骂绵里藏针辛辣无比,卢老师则习惯了匕首刀剑电闪雷呜,有一次,晚辈卢梭将自己得意之作《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及其基础》寄给前辈伏尔泰“恳望前辈赐教”,没想到卢梭将私有制看作人类万恶之源的思想惹得伏尔泰大为光火,毫不客气作了令卢梭颜面尽失的辛辣回复:

(2)、另外,从政治倾向的角度说,由于出身的不同,伏尔泰更能代表中小贵族和大资产者的利益,卢梭则更接近小资产者和平民阶层的立场。

(3)、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4)、可以斥责谴责这次处决的教宗(“梵蒂冈说到底是受其政治统治的”);

(5)、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6)、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时而设置五监察官,时而设置执政官。

(7)、        我心里关注着,不说,不可说。

(8)、在卢梭5岁的时候,父亲将这幢位于老城中心的房子卖掉,搬到了位于圣葛文区(St.Gervais)的房子里。这里生活着许多手工艺人,有铁匠、首饰雕刻工和其它钟表匠。卢梭很快喜欢上这些勤恳工作的匠人和日内瓦乡村的山野。宁静的日内瓦湖和周遭的林木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给予了诸多灵感。他也因此被称作前浪漫主义作家。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到: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

(10)、但上述观点的起源和核心:私有制是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1)、刚才说了,伏尔泰也多次被迫流亡,被迫隐居,为什么他的思想没有完全过激呢?除了他接受系统的教育外,还有他推崇孔子学说的原因。

(12)、伏尔泰比卢梭年长18岁,他是启蒙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人物。伏尔泰出身富贵腰缠万贯,出手阔绰不知穷滋味;卢梭却出身底层穷困潦倒,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伏尔泰在各大沙龙里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纵情享受时,卢梭正寄人篱下卑微困窘;伏尔泰是上层社会风度翩翩的公子哥,而卢梭却是为了生计连偷带骗的小混混;富家子弟伏尔泰追求着高层次的成功,尝尽人间冷暖饱受白眼的卢梭却热爱自然,渴望被尊重与被爱。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经历,尽管同为启蒙运动的明星,他二人的思想却“和而不同”:伏尔泰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与文化,兴致勃勃地想建立新兴城市;卢梭则反感理性,反技术反文明,向往着纯天然复古风的桃花源。伏尔泰寄希望于社会改良,开明君主制比较适合法国;卢梭则主张打碎旧制度,建立共和制。伏尔泰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社会平等很难实现;卢梭则呼吁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卢梭是狂热的革命派,伏尔泰是宽容的保守派。总而言之,卢梭的理想反映了为生存而战的社会下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伏尔泰则代表着社会上层资产阶级的想法。因为哲学立场的不同,伏尔泰攻击卢梭是“插科打诨的小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让人四肢爬地”;卢梭则反击伏尔泰背信弃义,不得好死。一时间,两人口诛笔伐,唇枪舌剑,掐架骂街。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代言人,同混在“百科全书派”这个圈子里。

(13)、伏尔泰出生在巴黎,流亡英国、普鲁士,后长期居住在瑞士边境的凡尔内,也曾在日内瓦住过。卢梭比伏尔泰小18岁,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之后去法国。卢梭12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14)、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时期曾被囚于宫中,一日,他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长叹:是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伏尔泰与卢梭这两颗启蒙运动之星,曾经并肩作战,惺惺相惜,可最终还是未能免俗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攻击谩骂、恶语相向、恩断义绝,联袂上演了一出哲学史上的闹剧。

(15)、天赋人权指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革命,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孔斯坦、奥斯丁、梅因、边沁、密尔、狄骥等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天赋人权说做了否定。

(16)、然而,卢老师是天上文曲星降世,或者说他是林副统帅的儿子一一超天才:三岁便识字,七岁便读完父母家中有限的藏书一一包括外公家藏书,还到邻居家借书看,到9岁,他已读过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可惜,三百多年前还没有新闻记者,卢老师不能对记者晒书单)……这些书使小卢获得不少知识营养,更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开始喜欢做形形色色的梦:一会梦回古希腊,一会梦回古罗马,一会成为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驰骋疆场……

(17)、在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当中,伏尔泰比卢梭年长,登上舞台的时间最早,活动的时间最长,著作也最多,因而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最大,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泰斗。

(18)、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卢梭应当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间吧?33天后(7月2日)卢梭在巴黎远郊的一个小村庄里逝世。1791年7月11日,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革命d人把他们的精神领袖伏尔泰的灵柩请进先贤祠,作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伟人供奉起来。

(19)、“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0)、1742年卢梭经人推荐到科学院宣读自己关于新记谱法的论文,未获成功。他于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国大使馆当秘书,陶醉在意大利音乐中,后因与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继续出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但他总感到与他们格格不入。有一次霍尔巴赫问卢梭对他为什么如此冷淡,卢梭回答:“你们太有钱了。”卢梭经常表现出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厌恶情绪。1745年,卢梭结识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佣人苔莱丝·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卢梭没有那种与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觉得很愉快。第二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卢梭认为无力抚养,把婴儿送往育婴堂,瓦瑟伤心了很久。但他们以后所生另4个孩子也都送入育婴堂。卢梭这期间以为剧团和个人抄乐谱度日。约1746年他结识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两人开始交往但思想观念差距很大,以致最后互相攻击,敌意很深。伏尔泰在宗教上反教会意识很强烈,是自然神论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则主张开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宪制。卢梭在宗教观上是较保守的自然神论者,甚至承认灵魂不灭,政治上则较激进主张共和制、主权在民,代表资产阶级左翼与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这是两人分歧的根源,也是卢梭与狄德罗等人决裂的因由,但卢梭的个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个原因。

(1)、时而召开百人团会议或平民会议,时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实行贵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若以为一个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

(2)、我多么希望卢梭能像伏尔泰一样,能有幸福的晚年,能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他的过激思想而受苦。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