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诗句古诗精选82句文案

关于节的诗句重阳 1、关于节的诗句腊八 (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

关于节的诗句重阳

1、关于节的诗句腊八

(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九日》

(4)、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5)、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6)、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7)、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8)、炎节在重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9)、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具代表性。诗人王维在与上层社会的接触当中,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思乡怀亲之感和难以派遣的孤独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因而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句。在这重阳佳节中,诗人孑然孤单的形象进一步体现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兄弟重阳佳节插茱萸登高这一富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典型意义的生活习俗来表现兄弟思己的情思,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的心绪。这是王维的重阳节,游子思乡怀亲。

(10)、(画外音:诗中的“酥糕”想必指的就是重阳糕了吧。重阳糕亦称"花糕",民间在重阳节时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

(11)、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主要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13)、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14)、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唐·廖匡图

(15)、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16)、除此之外还有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可以了解到古人在重阳这天还有赏菊、饮酒等习惯。

(17)、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8)、的水光山色,素来抑郁的心情开朗起来,脸上泛起了笑容,兴致勃勃折了盛放的菊花,插花满头,登高远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己:何必在今天为夕阳的西沉、人生迟暮,像齐景公那样悲伤怨恨独自流泪呢,让我们斟酒一饮而醉,才能不辜负这重阳佳节!

(19)、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20)、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2、关于重阳节诗句古诗

(1)、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2)、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3)、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4)、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5)、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6)、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7)、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8)、重阳登高步步高,身康体健百病消。人生着眼在高处,眼界宽阔烦恼少!饮一壶菊花酒,吃一次九重糕。人老心不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谱人生新华章!

(9)、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九月九日望蜀台》

(10)、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11)、突出的的“孝道”。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12)、赵王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后来就将山萸正式命名为"山茱萸"。

(13)、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其为“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地方还在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14)、《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重阳之日,人们纷纷采摘其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香囊,或佩戴于臂,或插戴于发。佩茱萸是重阳最有特色的节俗,因此重阳节也称为“茱萸节",登高野宴也称为“茱萸会"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15)、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6)、(画外音: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17)、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18)、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19)、历代文人、学者借重阳节之际抒情达意,写出无数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在众多描述重阳节习俗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鲜明的民族精神,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重阳节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至今。

(2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3、关于重阳节的诗2句

(1)、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3)、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唐代文人所写的重阳节登高诗众多,而杜甫的《登高》别具一格。杜甫创作此诗之时,疾病缠身,生活困顿,全诗通过对凄凉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瑟的秋风,凋零的枯木,凄清的秋景反衬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重阳佳节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因疾病缠身,佳节登高却不能饮酒解愁,国势艰危,仕途坎坷的万般愁绪,却也无以排解。这是杜甫的重阳节,赤子忧国伤时。

(6)、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7)、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注释①西风:秋风。

(8)、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9)、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10)、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1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通:厨)

(12)、黄巢这位能文能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对重阳也别有心情,所作之诗为《菊花》:“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亲密的称菊花为“我花”,赋予它傲骨凌霜的劲节品格;群英璀璨在长安,赋予它能驱使风刀霜剑摧枯拉朽的威力;满城都是菊花的王国,菊花的天下,是菊花的扬眉吐气、尽显风流的时代,菊花的战斗风姿,成了主宰天眉吐气、尽显风流的时代,菊花的战斗风姿,成了主宰天下的英雄形象。这是黄巢的重阳节,英雄傲骨凌霜。

(13)、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4)、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5)、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16)、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17)、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18)、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19)、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20)、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4、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是

(1)、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2)、诗仙李白的重阳诗《九月十日即事》更是与众不同,其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这首诗道出了当时九月十日“小重阳”的风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阳节登高本为消灾避祸,两遭重阳的菊花可谓同人民一样苦难深重了。诗人以菊喻百姓,深刻反映了民生之艰难。这是李白的重阳节,哀民生之多艰。

(3)、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4)、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5)、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

(6)、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7)、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8)、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9)、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10)、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1)、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12)、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3)、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14)、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15)、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1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7)、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8)、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了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19)、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0)、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5、关于重阳节古诗句

(1)、炎节在重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2)、每年的重阳节,差不多在“寒露”“霜降”前后。暖空气逐渐衰退,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我国,而每年的秋天总有几场雨,秋雨以及秋风会带来降温,气温逐渐降低,所以造成了“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的现象。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