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故事200到300字 1、孔子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1)、老子,是周朝掌管藏书的史官,以渊学闻名于世,世传孔子曾向老子学习。此故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鲁南宫敬叔
孔子小故事200到300字
1、孔子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1)、老子,是周朝掌管藏书的史官,以渊学闻名于世,世传孔子曾向老子学习。此故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王符《潜夫论•赞学》也说:“……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2)、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3)、I 据《孔子家语·好生第十》:“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子张名颛孙师,字子张)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4)、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5)、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了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6)、今天的我们是否愿意为一个问题花几小时到千里之外,亦或是花几小时上网查找答案?我们的学习读书计划是不是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我们能否安静下来,认真的去做好一件事?
(7)、“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8)、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9)、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10)、孔纥和颜徵在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他们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过。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便给这孩子取名叫丘,别名仲尼。这就是后人习惯上尊称的孔子。“仲”是老二的意思,这说明孔纥在和徵在结婚以前有过妻子,而且有过一个儿子了。
(11)、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12)、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 ,而不被它们沉溺。
(13)、“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14)、“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15)、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
(16)、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17)、孔子是一个伟人,在我的印象当中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孔子都不是伟人,那谁还能被称作伟人呢?
(18)、据《史记》记载,有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19)、(新月姐姐讲故事)孔子的故事12(新月姐姐讲故事)孔子的故事11
(20)、季札在鲁国有机会听到鲁国所特别保存着的较完备的周朝乐歌。那些乐歌大部分保留在现存的《诗经》里,连次序也和现存《诗经》中的大致相符。这说明鲁国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
2、孔子的小故事50字左右能明白道理
(1)、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 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2)、孔丘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3)、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4)、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丘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5)、“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6)、《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7)、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20世纪30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中国20世纪的批评家。
(8)、孔丘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丘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9)、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10)、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12)、他们俩说完了话,又只管自己扶着犁继续耕田。
(13)、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4)、这个问题其实在提醒我们,伟人也是有缺点的。比方说,孔子对于做官似乎太过强烈的兴趣。他的一生除了当老师收弟子外,主要是在奔走做官。其实也在训练弟子怎么做官?有时为了达到做官的目的,他会发表一些前后矛盾的言论。比如鲁国的公山不狃,邀请孔子辅助他。孔子原来讲过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这样的话,而公山不狃犯上作乱,臣子不像臣子,按理说要严词拒绝,但是孔子动摇了,而且用想建设一个新的东周王朝这样的话来作为借口。再例如,孔子非常轻视劳作,樊迟想和孔子学种田,学习种蔬菜。换做现在,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农业专家,想过一种农民的生活,是值得欣赏、鼓励、敬佩的,但孔子直接骂樊迟下贱,骂得还挺难听。
(15)、现在的人,通过《孔子的故事》去看待2000多年前的孔子,我们真的还有很多话要说。孔子为什么提倡繁文缛节?孔子竟然认为人有阶层之分,孔子很多地方有些迷信,他对于“命”有太多矛盾的时候。
(16)、孔子觉得很有意思,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项橐回答的头头是道,一一化解。随后项橐又问了孔子几个问题,结果把孔子怼的无话可说,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17)、孔子生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周灵王21年,鲁襄公22年。距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
(18)、 为本书插画的国画家,毕生都在从事古代人物画创作,他笔下的人物灵动飘逸,充满童趣,工笔写实画法又保证了插画的精美真实,会给孩子轻松、唯美的阅读体验。
(19)、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20)、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3、孔子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1)、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2)、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3)、鲁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只在这时吴国季札所见到的是如此,就是过了三年,晋国使臣韩宣子到鲁国时,也因为见到鲁国所保存的哲学书《易象》和鲁国的史书《春秋》而恍然大悟似的说:“周代的政治法律都保存在鲁国了,现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领以及周朝所以兴起的缘故了。”
(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5)、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6)、由非常了解孩子的作家和擅画圣贤的画家给孩子讲孔子、孟子、王阳明的精彩故事。作者选取三位圣贤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对孩子有教益的事件,配以飘逸灵动的水墨插画,带孩子轻松走近圣贤,让孩子见贤思齐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及作文能力。
(7)、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8)、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9)、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10)、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11)、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12)、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礼,也就是现在的法。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看起来啊。老人家没话说了。。
(13)、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
(14)、“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15)、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16)、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17)、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18)、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19)、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20)、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二。”
4、孔子的小故事100字左右带题目
(1)、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2)、IV 这个小故事,在《吕氏春秋》和《说苑》中都有类似记载,但有点不同的是,《吕氏春秋》将和孔子对话的人物写成了子贡。当然这对理解此故事本身的寓意,影响不大。
(3)、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4)、孔子学琴学到这种地步,可以看出孔子的钻研精神有多强,百学不厌。这种精神,做什么事能不成功吗,即使不成,这重要吗?
(5)、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6)、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7)、师襄,是一位宫廷乐师,孔子曾向他学习如何弹琴。
(8)、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9)、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10)、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11)、在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季札出使各地,到了鲁国。
(12)、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3)、母亲不相信孔丘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14)、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15)、“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16)、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17)、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18)、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19)、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0)、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5、孔子的故事300
(1)、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2)、武术大师李小龙曾说,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3)、(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高于自己的地方,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积极从他人身上学习自己欠缺的长处。
(4)、他的问题是什么?——你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
(5)、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6)、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 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7)、他又听了宫廷音乐《小雅》和《大雅》,也顺便夸奖了几句。他在鲁国,除了周代音乐以外,还见识到了前代的音乐歌舞。他最满意的是相传为大舜乐歌的《韶》,这种音乐的乐器主要是箫。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咅乐,我也不想享受了。”后来孔子也是很欣赏《韶》乐的。
(8)、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9)、子张是颛孙师的号,复姓颛孙,他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有一天子张问老师怎么样做官,孔子说:“多听别人讲话,不要疑惑人家,说话要小心谨慎,这样就少犯错。多观察,不做危险的事,做事也小心谨慎,这样就免得反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反悔,这就是做官的诀窍。”
(10)、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11)、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12)、孔子尚礼,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聃(即老子)是一个博古通今,熟悉礼乐起源,通晓道德伦常之礼。这样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我想到洛邑求教于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13)、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国家去攻打一个叫偪阳(在现在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孔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偪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一种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被隔断在城里了,这时孔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掀起来了,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63年,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呐。又有一次,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闰的侵扰。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56年,离孔子出生只有五年。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了。
(14)、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15)、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6)、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17)、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18)、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9)、最后,孔子表示自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他说,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听了之后赞叹不已,原来这首曲子正是周文王写的《文王操》。
(20)、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1)、这本书的作者李长之,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李教授写这本书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2400多年。李长之不可能采访,也不可能对谈。2400多年遥远到事实都被隔离成传说,你何以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
(2)、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3)、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4)、这个问题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要努力去了解一个人的真精神。一个人无条件的盲信一个人的伟大,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看到一个塑像就下跪,也会在别人的影响下,最快速度地把伟人踩在脚下。五四时期,就有很多人跟着大喊:打倒孔家店!。
(5)、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叫孔圉,为人耿直,谦虚,好学,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就去问孔子:”老师,孔圉凭什么可以获得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又勤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子贡听了孔子的一席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做起学问来,也和他的老师一样,刻苦好学,不耻下问。
(6)、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7)、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8)、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丘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9)、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子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10)、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11)、“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12)、今日故事推荐《孔子的故事》。本故事将宏大历史叙事和精彩故事细节巧妙结合,将复杂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简单有趣的文字,让孩子阅读顺畅,一读就通,自然积累写作技巧和素材。少年读圣贤,一起来听两个古怪的农夫。
(13)、 本书作者只捕捉圣贤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事件,避免事无巨细将人物一生流水账般记录,像好看的电影,有典型,有主次,有冲突,让孩子读起就不想放下。
(14)、当季札到鲁国的时候,孔子还很小,说不上立刻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孔子长大了,他是很佩服这个先辈的。孔子后来对诗歌的批评,也曾采取过季札批评豳地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的见解而加以应用。孔子在晚年曾经系统地整理过《诗经》的乐歌,无疑是在这种重视音乐的气氛中得到了鼓舞,同时又是在鲁国特别保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条件下展开了工作的。
(15)、孔子60岁了,还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换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空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也不肯换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谱弹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
(16)、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17)、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18)、坚持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读经典、读美文,让朗读像说话一样自然,让说话像朗读一样生动。
(19)、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20)、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1)、新月,武汉青少广播FM6《新月读书会》栏目主持人,2017“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2)、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3)、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4)、 (周易90秒集锦)第1-100讲(文字+音频)
(5)、“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6)、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7)、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8)、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9)、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生僻词汇,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问。它在提醒我,作为一个读者,在看传记时,应该有怎么样的立场。
(10)、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1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12)、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13)、 (周易90秒集锦)第101-200讲(文字+音频)
(14)、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他听到《周南》《召南》两部分乐歌时就说:“真好呵,这反映出周代建国的基础已经有了,只是还有点草创的光景。其中表现着勤劳,可是没有怨意。”以后又听到郑地(在现在河南新郑县)的民歌,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很有享乐的气氛。——这个小国有些危险了。”又往下,便听到齐国(在现在山东的中部和东部)民歌,他很满意,说:“很舒缓,很深远,真是大国的气派,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不可限量呵。”再往下,是豳地民歌,秦国民歌,魏、唐二地民歌。他说:“豳地的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秦国民歌还保持周朝原先的歌调。魏、唐两处的民歌,反映了俭朴而有远虑的习俗。”郐地以下的民歌,他是不满意的,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15)、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6)、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17)、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18)、《说苑·反质》: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文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
(19)、那两个老农夫就好像没听见他的话似的没有答话,继续耕田。
(20)、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