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最好的作品精选121句文案

木心代表作品 1、木心名作 (1)、我们来这世间一趟,为的是好好生活,往昔已不可回头,前路仍未可知,我们只经历着此时此刻,只愿我们带着盛放的灿烂,奔向无尽的远方。 (2)、而恰

木心代表作品

1、木心名作

(1)、我们来这世间一趟,为的是好好生活,往昔已不可回头,前路仍未可知,我们只经历着此时此刻,只愿我们带着盛放的灿烂,奔向无尽的远方。

(2)、而恰恰相反,木心先生的文字很自然,自然到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像是某种互动,囊括所有思想和社会属性背后的结合。

(3)、而这些已经没有机会去接触了,我也只能透过对方的作品,就作品而论作品。

(4)、从前的人,多认真 。认真勾引,认真失身,峰回路转地颓废。△木心作品

(5)、《木心作品集》:INK印刻文学2013年2月

(6)、唐突之下,我还是决定写下当下对于木心先生的部分认知(所以,有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7)、明确地爱,直接地厌恶,真诚地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8)、2015年11月,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全程历时四年的木心美术馆开馆;馆内设计与布展,由OLI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

(9)、 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10)、《文学回忆录》——木心关于“世界文学史”的讲义,陈丹青整理。

(11)、“傍晚,歌剧院四门大开,剧场的门也敞开,没有人员主验票,不买票的人不会在剧场里坐下来,后台,也可以随意参观。

(12)、用最自然的方式,说出自然的规律,这样的思想,谁能抗拒呢?

(13)、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4年2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温故》第二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2016年开始,一系列特刊易名为《木心研究专号》,向有志于研究木心先生的读者朋友竭诚开放。依循过往的体例,专号共分三辑。作品《温故》《琼美卡随想录》《西班牙三棵树》等。

(14)、隨安室指出,木心在政治上的“散步”,在绘画上的“转印”,在文学上的“变奏”,都具有一种互相印证的流离的“间性”,只有进入艺文“之间”才能真的接通木心。这或许也是木心无法被纳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学术框架的根源。从这一点看,卢文仅仅通过对木心作品中再生文本的考据就推论出他涉嫌抄袭,恐有失高明。

(15)、“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晋代最光晔的大陨星,到宋朝又因一位济南女史而亮了些,李清照不仅是人比黄花瘦。

(16)、木心:我的文章说的都是不经之论。“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一种观念表述,以自然而然出之,读者亦可幽默应接,不要当作箴言对待。

(17)、20世纪中国画家中,画作第一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美国耶鲁大学也收藏有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美术馆

(18)、初读《木心作品(十三种)》,我是带着私心的,毕竟听过太多关于木心先生的传奇了,无论是其文学上的造诣,或是其艺术上的成就,又或是偶然间看到其部分的作品,总是会忍不住去想,去思考,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人生,他又是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生活,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19)、是的,他做到了!当之无愧,亦可以问心无愧!

(20)、人这一辈子最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一个人的时候安静而丰盛,两个人温暖而踏实,而你的出现恰好温柔了我的岁月,惊艳了我的时光。

2、木心最好的作品

(1)、风度翩翩一直是他的代言词,那笔挺如松的身材搭上一袭汗青色的长绸衫,不知是谁衬了谁。

(2)、这种有趣,更像是和伟人在交流,更像是对话一个时代,对话一个陌生的领域,对话一个有趣的灵魂,这大概就是一部好书的魅力所在吧——不只是自娱自乐,不只是顾影自怜,不是个人的,而是世界的,社会和自然的,宇宙的。

(3)、终生纷繁,有人过的迷煳,有人生得清醒。有人一生寻找,怅然若失着,有人早早认定,今生挚爱永不放手。

(4)、我的身体里住过我一生至今每个冬天的雪,住过大海,住过这个世间所有流浪的爱人。

(5)、《木心作品》是一部很难准确定义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太多了,多到几乎任何方面都可以轻易的触碰到一些思想,进而引起遐想,产生某种碰撞。

(6)、我们曾在高朋满座中,将隐晦爱意说道最尽兴。而我只看向他眼底,千万人欢呼什么,我不关心。

(7)、就像木心先生谈及以往历史人物对于梅、兰、竹、菊的痴狂所说的那样:“从前一直有人认为痴心者见悦于痴心者,以后会有人认知痴心者见悦于明哲者,明哲,是痴心已去的意思,这种失却是被褫夺的被割绝的,痴心与生俱来,明哲当然是后天的事。明哲仅仅是亮度较高的忧郁。”

(8)、木心说:我去德国考察空气中的音乐成分,结果德国没有空气,只有音乐。

(9)、木心,“木心”是他的笔名,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东栅。

(10)、我们暂时拥有,随后失去。从每一段失去中,我越来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1)、陪你走完了这一段路,我也变成你曾路过的风景,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从此人山人海,不问归期。

(12)、特别喜欢凌晨醒来,发现外面天还是黑的,有着雨声,并且不用工作上课,然后继续呆在温暖的被窝,再睡去这种满足感。

(13)、记者:您还说过,“臻于艺术最上乘的,不是才华,不是教养,不是功力,不是思想,是陶渊明、莫扎特的那种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呢?悲悯?

(14)、2002年,举办“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

(15)、如此一来,你是说你看到了文字才想到物呢?还是通过文字背后的物想到了思想呢?想必已是不分彼此了。

(16)、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17)、最早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辑八种与二辑五种;紧接着理想国出版了相同名录的精装版,增加了自选集;台湾印刻出版社的套装十三册,繁体竖排,适合收藏;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布面精装十八册,加入了《文学回忆录》及补遗。

(18)、牟群(笔名老木),著名艺术学者,艺术批评家

(19)、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20)、将自然,将世间的万物,将智慧和思想融入于文字,又跳脱于文字,将人可谓是吓得不轻。

3、木心最值得读的代表作

(1)、论文:《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注》、《奥菲斯精义》、《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

(2)、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3)、郭文景说:我去佛罗伦萨考察空气中的艺术成分,夜晚散步时,遇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幽灵,这三位拉着我的手说:可把你盼来了!

(4)、木心先生,其一生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却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5)、别的,不是我最渴望得到的,我要尼采的那一分用过少些而尚完整的温柔。

(6)、当今中国文艺界,业已形成欣欣向荣而又混乱无序的江湖,艺风、学风、文风失良,因各自利益维系,艺术批评,文人关系避害趋利,相互吹捧,暗下诋毁。文胆与良知,求真与证伪的正气逐渐消遁。郭文景兄,以自己的作品立身乐坛,实至名归。且能坚持底线,纠谬勘误,以正视听,难能可贵。望郭文景兄稍息重庆莽汉的脾性,力戒粗口,以免伤人自尊,触人敏忌。俾使中国文艺,疏浚清流,力避汙沉。老牟坦言。

(7)、木心先生诗歌代表作:在欧盟各国转悠,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在空荡的机场大厅、在清洁石子路边摆开的桌椅,在四门敞开的歌剧院,在欧罗巴的景内景外,木心的诗句一句句涌现出来。

(8)、他悠游在莎士比亚、福楼拜、尼采、达芬奇、范宽、郭熙的山水间。我们无法用单一的艺术家身分来认定他。他的创作感动了我们所有的人。

(9)、于如今而言,又有几个能做到如此的纯粹,对艺术,对文学,对社会,对自然,如斯这般!有几个呢?没有几个。

(10)、记者:许多人赞叹您的《上海赋》,能说一下这篇作品吗?

(11)、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

(12)、他说:生在任何时代/我都是痛苦的/所以不要怪时代/也不要怪我

(13)、原野上一棵树,独立秋雨中,枯黄的叶子纷纷飘落。

(14)、贾平凹|活得有趣,取悦自己,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15)、你别来,我就无恙,从此山水不相逢,不问旧人长与短。

(16)、木心:不是。我是借古说未来,说古的方向是发展到未来去,而不是回顾过去。我写古代不是留恋过去,而是借古代力量冲到前面,我比新派还要新派。我喜欢古文,但我不是复古主义者。我想我一点破,可能读者便能从我的古意中读出新意了。

(17)、可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没有陈丹青的木心会火吗?我们先来谈一谈木心。

(18)、网上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的:“如果回到多年之前,木心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还是很陌生的,现在我们提到木心,首先会认为他是个诗人,其实除了诗人的标签外,木心先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也写过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而《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别的文学评论。”

(19)、木心:别搞错,我要表述的是文学除了“载道”,也有其“游戏性”。“娱乐”是为了丰富“活”。“娱乐至死”,这个俏皮话,皮而不俏。

(20)、                                        摄影:双伍歌(摄于美国)

4、木心的作品集

(1)、木心的图式与语境,都是来自别人,从范宽到倪云林,从林风眠到刘国松,似曾相识。境界上亦是荒寒萧索,心灵放逐,还未逃脱传统的传模移情,笔墨赋比兴的陈套。视觉上平淡无奇,并未见出奇门蹊路,摄人眼目撼人心魄的所在。看看同样在纽约流寓的赵春翔,激情喷涌,视觉颠覆,同样是融合东西,同样是抒臆明志,大师就是大师,平庸就是平庸。绘画不比文学,你要把一本书看完才会觉得被打动抑或上当被诱,但面对绘画,只需看一眼就可立断真伪高下。木心的绘画语言还有一个冒险的代价,就是对拓印、拓染的迷恋和依赖。笔墨出于本心,偶有意外肌理,象外之趣,见好即收,未可沉缅,极易借势取巧,消弥主体意识。而木心的画,大部分都是利用拓印肌理,技至末流。在绘画专业,这几乎归为常识,以陈丹青的修养,理应心知肚明。

(2)、他或笑或深沉,或哭或悲悯的目光,时刻的藏在文字背后,每一个阅读的人,都更像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在读人类的,自然的故事。

(3)、“木心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他也不用网络去查资料,照样可以写出影响人心的文字。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读书,然后用脑子记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因为它难得,你花费了很多时间记下它,这样才会珍惜,才知道它的难得与美好。

(4)、庄周悲伤得受不了,踉跄去见李聃,李聃哽咽道:亲爱的,我之悲伤更甚于尔。

(5)、汪涵说:“这几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马一浮先生的《泰和宜山会语》。”

(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7)、就像是没有谁真的能够透过作品就真的能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文字自有文字的魅力,当然文字也有其真空的部分。

(8)、木心:我和他们的不同在于,他们承认这个世界,我不承认这个世界。我是文学的“个体户”,我不需要去颠覆什么,背叛什么,也比他们跳得更开些,可能是我与西方文学之间联系的缘故(我从小看的是世界性的书,是看着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作品长大的),我并不停留于中国。事实上,长久以来中国文学家与西方的关系是游离的,不稳定的。徐志摩他们到欧洲留学,只是到外国历练或者看一看,并没有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期驻留。我们这代人和第一代出国读书的人不一样。我们是来奋斗的,慢慢地留下来。我几十年都在西方,相对而言比较深入,他们那一辈实际上是走马观花。现在看来,现代幸亏有个鲁迅,否则更荒芜了。鲁迅后来去做“立此存照”的事,那对象是新闻,弄文学的为新闻存照,终究是有些浪费。新闻是弄不过来的。整个来看,鲁迅非常好,遗憾还未展开。

(9)、木心:你无意中触及了一个大问题。中国人在古代是非常幽默的,全面失传了,变得那么的不知情识趣。他们把俏皮话当作老实话听,你谦逊,他看不起你。

(10)、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

(11)、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12)、(1)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13)、(2)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等。

(14)、通读全书后,会看到——史国良为解决思想上的痛苦入了佛门,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绘画事业的追求 。他是这样把佛教和绘画结合起来的——“佛法,可以用文字转播,也可以用音乐传播,当然更少不了绘画这种方式,无论中外都是这样。而用绘画这种方式解读佛教精神,正是我的特长” 。

(15)、那天,司汤达与梅里美谈“女人”,司汤达占上风,说梅里美压根儿不会写女人。然而单一个《卡门》,够热,大热特热到现在,怎么样?米兰老史阿里哥·贝尔先生。

(16)、(2)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17)、贝多芬在第九交响乐中所作的规劝和祝愿,人类哪里就担当得起。

(18)、这是一本完整的小说,木心的心愿也在此。这是飞越二十多年的“文学之约”。

(19)、比如南浔古镇,它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是一个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小镇。这里安静、古扑、炊烟袅袅,青砖白墙,房屋连成一片,没有一点商业气息,只有原汁原叶的古韵。这里河流纵横交错,街和民居沿河分布,既有江南水乡的风貌,还具备高品质的私家大宅和江南园林,形成一个小桥流水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

(20)、《哥伦比亚的倒影》可以说是初读木心作品非常不错的选择,在这本书的所有文字背后,总有一个深厚的形象、一团生动的气息在缓缓攒动,展现出或浓郁或恬淡的氛围。一书在手,配上咖啡,选好一首恬淡安静的轻音乐,细细品读一个人跟一个时代的“倒影”。

5、木心代表作品是什么

(1)、以上四套作品集,除了台版作品集(里面载入了几篇木心先生早期的文章,大陆版本没有收录)外,在文章的选排与内容上并无大的差别,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择一二套入手。

(2)、《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木心先生是如何拿到出入欧美的通行证的?木心先生对此的回答是:我拿的不是通行证,是邀请书。

(3)、记者:身边有些看过您这部诗集(《会吾中》,大陆版更名《诗经演》)的朋友说,《诗经》是不能轻易动的。您觉得呢?

(4)、俄罗斯一阵又一阵的文学暴风雪,没有其他的词好用了,就用“暴风雪”来形容。

(5)、论悲恸中之坚强,何止在汉朝,在中国,在全世界从古到今恐怕也该首推司马迁。

(6)、木心说: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谋杀了。

(7)、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8)、《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隐隐遇见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享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

(9)、最后,笔者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再对以上这三本书内涵的艺术形成观 ,和对其他读者可能产生的启迪和励志意义进行简单梳理和评论:这三本书都强调了艺术精神的高贵性和艺术高境界的伟大性,艺术是精神的最好安慰或疗养剂,人们对它们的追求会永无止境。但是,艺术境界“不是平安得来的”,灿烂光鲜艺术成果的背后都是先由无数个“困苦”或“绝望”垒成的。这三位艺术家最后也都是幸运的——跨进了艺术王国的自由殿堂——当然,也再次应验了老话“苍天不负有心人!”

(10)、记者:在散文、诗歌和小说这三种文学体裁中,您有没有偏好?

(11)、木心在大陆出名,首先得益于他的“学生”陈丹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丹青在美国遇到了落魄潦倒的木心。木心以沙龙形式给陈丹青等留学生讲授文学艺术,惊为天人。其实,这是陈丹青知识面狭窄导致的。陈丹青画画一流,但术业有专攻,画得好不等于理论水平高,比如齐白石。木心的讲义,说到底就是拾人牙慧,西方美学理论里参杂些个人的感悟,其水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大学中文系男生宿舍“卧谈会”相仿。系统学过西方美学理论的都不会对木心的“思想”大惊小怪。

(12)、“我还没有像我在音乐里所表达的那样爱你”。一张书签突然从页扉之间跌落下来,我看着它情不自禁想起了很多有关生命,有关社会,有关爱情的语言......

(13)、《西班牙三棵树》:圆神出版社1988年2月

(14)、而木心先生,显然他做到了,而且他做的很好。

(15)、岁月很长, 人海茫茫,不要回头,不要将就,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化热烈的妆,见喜欢的人,做向往的梦。书上说,总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人间值得,给生活一个微笑,道路还在继续,不管未来。

(16)、比起文学家,作家马鸣谦更愿意将木心看作一位出色的文艺鉴赏家和演说家,“在当年那种艰难境况下还有如此丰富的内心生活和广泛阅读。”在他看来,木心身上引发的争议不仅关乎木心,更与其学生、画家陈丹青长期以来的宣传有关。木心生前发表的作品最初是由陈丹青介绍并引入大陆的,2011年木心逝世后出版的《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则直接出自陈丹青的笔记。在很大程度上,陈丹青已被视为木心作品的代言人,但其赞誉能否为木心的文学价值背书仍存在争议。马鸣谦认为,“不基于作品价值而鼓吹其声誉至失真地步,就背离了文学的本位……陈丹青在绘画上不作努力,却是个厉害的社会鼓动家。”

(17)、这场公案,看上去是文人相轻的过招过结,但显然透出当下中国文艺界一些被忽视的常识性问题和深层次的甄别立场。故我愿就此公案,将我的一些看法以公开方式致二位道兄。也提供于文艺界,立此存照,公允批评,普告公众。

(18)、不仅在音乐,木心在文学和美术方面,也离陈丹青为其树立的大师地位,差之甚远。

(19)、另外,木心和许多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有交往,通过阅读此书可以看到木心与陈丹青等现今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们交往的过程。也可以说,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史读一下这本书将是很有益的。

(20)、木心:我少年时已感到以往的各种文体都有点盛极而衰,所以“意识流”的突然冒出,似乎开了新纪元,但我认为意识流最适合于写散文,我便悄悄地练习,过程长达五十年,终于在美国写出了《明天不散步了》,继之是《哥伦比亚的倒影》,以后可能还会用此法写散文。

(1)、我与陈丹青兄见过几次,都是公务,一次是78研讨会,陈丹青发言深情回忆与川美画家的故交旧谊,我的发言是直指78英雄们的困境。发言的题目是《从一路先锋到面临歧途》。还有一次是在川美坦克库,罗中立,庞茂坤,我,陈丹青和一帮学生,陈丹青发言对他在清华招不到博士而耿耿于怀,批判体制。我的发言是说油画家招博士生本身就是荒诞的教育笑话。2010年左右,王康与我等致力策创《浩气长流》抗战巨幅国画已久,我负责理论和艺评工作。康兄拿了陈丹青兄的一篇文章来,写得慷慨真情,富于历史责任,当即推出。

(2)、他走走停停,写写画画,也办过美术展,名噪一时,文学作品却鲜有发表,他写作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或许只是给自己热爱的艺术一个交代,也或许只是给懂的人看。

(3)、尽量的学习,尽量的尽力,尽量的旅游,尽量的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是这么简单。

(4)、我孤身一人走在路上,路上的石子在雾中发亮。夜很安静,荒原面对着天空,星星互诉衷肠。

(5)、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

(6)、郭文景指出木心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解读肤浅,这也是事实。这些作曲家之所以是人类精神的柱石,在于确立了永恒的人性与乐魂。每一代人包括现在的年青人,都是以人性和乐魂去理解传承肖邦、莫扎特、贝多芬。而不是还原到原作的场景,所以木心以音乐史上既定经典证明后浪的肤浅,是狭量短视,不得正悟。事实上,霍洛维茨手指下的肖邦和李云迪手指下的肖邦,有着不同时代的人性魅力和美学价值。岂有深刻和肤浅?

(7)、记者:您说过,“生命就是无时无刻不知如何是好”,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8)、慢慢理解世界,慢慢更新自己,一路人生,要去开心,要去期待、要去热爱。

(9)、凡是爱才若命的人,都围在那里大谈其拿破仑。

(10)、3月31日,厦门晓风书屋木心作品分享会,聊木心,聊木心的故事、音乐和画,聊一聊于历史里诗意盎然、自悲伤中落落大方的那种可爱。

(11)、久不见,今友人转发弟怒怼木心文,甚惊艳。弟于木心音乐观持异见,狠好,直说便是,然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实令我吓煞。昔年得识弟,欢谈之下,果然中音七八届才子也。今贵为教授,作曲精英,音坛前辈,国际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网破相,悍然骂街,弟不觉得又亏又土吗?呜呼,赞人也好,骂人也罢,说出的都是自己啊。今大文既出,本不必作复,然念及两面之缘,骤尔看低吾弟,亦属无礼,遂收回雅量,回应如上,也算陪弟破一回相吧。

(12)、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13)、诸如此类的文字很多,深爱,或是深情,好像从未被悲惨的命运所屈服,他依然是谦恭的看着,浅浅的笑着,接受这时代的拷打,和摧残,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秉性。

(14)、2010年12月,华声在线问汪涵正在读的一本书是什么?汪涵答:“《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15)、如此,谁又能说自己看到的只是文字这么简单呢?只是表象这么简单呢?

(16)、那些故事像是书扉的油墨中一个个情根深种的字眼,围坐在一起,低声吟唱着那些欢巧的泪水:“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17)、记者:有朋友说,木心先生驾驭文字之功当今几乎无人可比,但总觉得隔着什么,因为文字紧紧包裹着作者,那些本可以呈现为生命的、人性的东西被高超的文字技艺所遮蔽,文字后面的这个“人”依然看不分明。他认为,这是您的一个羁绊。您对此怎么看?

(18)、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

(19)、木心:你说“《哥伦比亚的倒影》读起来有一种蒙太奇的感觉”,你对了,很聪明。我是“小说的儿子”,又是“电影的儿子”,最欣赏的影片:《长日将尽》、《木鞋树》、《小河流过的地方》。

(20)、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1)、做个普通的女孩挺好的。普通的可爱漂亮,普通的生活,普通的爱别人,也只拥有普通的爱。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