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和解释精选136句文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 1、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1)、生:诗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喝酒,先是晴天,然后又下雨。 (2)、生:湖面上,波光粼粼,像天上的小星星在眨呀眨

饮湖上初晴后雨

1、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1)、生:诗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喝酒,先是晴天,然后又下雨。

(2)、生:湖面上,波光粼粼,像天上的小星星在眨呀眨。

(3)、《卫风·硕人》中,诗人为了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蛾,这些动植物都是诗人习见之物,信手拈来,取其形色以比之,便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美人来。

(4)、dànzhuāngnóngmǒzǒngxiāngyí

(5)、师:嗯,他主持并修建苏堤,造福了杭城百姓。同学们对苏轼的了解可真不少。他曾经在杭州做官,积极治理西湖,对西湖很有感情。这一天,他与好朋友一起到西湖游玩。他们坐着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开始的时候,阳光明媚,后来,下起蒙蒙细雨,面对这样的情景,苏轼深情涌动,写下了这首诗。听了老师的介绍,谁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请你说。

(6)、生:突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像仙境一般。

(7)、师:他们都有相似的美。还有补充吗?来,这边。

(8)、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9)、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10)、生:他曾经在杭州做过两次官,有一次做官的时候,他觉得西湖不美观,便把西湖的旁边种上了柳树和桃树。

(1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13)、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14)、生:西子无论是怎么样都是美丽的,无论是穿着朴素的衣服还是穿着华贵的衣服,都是美丽的。跟西湖一样。

(15)、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16)、苏轼丨《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7)、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18)、《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19)、师:真好,一学就会。下起了小雨,仿佛仙境一般。王老师似乎也看到了这样美妙的画面。还有谁愿意来说?来,请你吧。

(20)、座右铭:你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若爱,请深爱;若教,请全力以赴。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和解释

(1)、早晨迎客,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下了一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2)、     山川异域,但日月同天,不一样的时空,同样的美景,就算时隔千年,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美景的独特诠释,学习古诗,追寻古人的脚步,我们会真正地感受到古诗带给我们独特的体验,也能通过画面的欣赏提示,更好地背诵古诗,增添对古诗的审美情趣。

(3)、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苏轼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西湖的美丽。有说此诗明写西湖美景,却实写诗人在杭州遇到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王朝云。至于是否确实如此,现在已难以考证。

(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   传说,她还是村姑的时候,穿着朴素的衣服在溪边洗衣,鱼儿见到她觉得自己太丑了,害羞地沉到了水底。

(6)、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7)、苏东坡一生仕宦挫折不断。较为重大的一次是“乌台诗案”。

(8)、师:哦,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些语言很美妙,对不对?来,再请一位。

(9)、师:好,我们男女生配合着读。来,女生先来。水光潋滟,起。

(10)、一挂花红偎素岸。送晓风轻,惹却娇妍乱。谁把玉尘闲理贯,凭君霜刃墙身断。

(11)、师:你似乎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和诗人一样激动了,我们一起读。

(12)、这首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13)、师:可以打开语文书,翻到74页。好多同学在看注释,非常好。好,来,晴天的西湖美在哪里,谁来说?

(14)、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15)、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6)、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百度汉语:藐姑射,读音miǎogūyè,基本意思为神话中的山名。和郦波老师的读音有所不同。《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17)、是的。西施,春秋时期越国人,是当时著名的美女。

(18)、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19)、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20)、生:平静的湖面突然下起了小雨,仿佛仙境一般。

3、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其一

(1)、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个西。

(2)、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3)、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迷人的风景。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非常奇妙。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4)、美人如画,画如美人。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5)、师:读准字音,关注节奏,就有了诵读的感觉。

(6)、天晴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7)、紫藤开处,半点相思雨,直入烟山轻诉,付与离人,鸳鸯愁别去。

(8)、美人如画,画如美人。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9)、师:你的朗读让我们陶醉了,再请一位,离我近一点的吧。

(10)、师:谁把这份总相宜的美读出来?请你读。这份美是永恒的,再请一位。这份美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一起读。除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是相似的,我们刚才还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属于江南地区,他们都与水有关。所以这个比喻被誉为描写西湖的第一名喻,无人超越。所以,杭州西湖又多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西子湖。现在,能读好整首诗吗?谁来?要读出西湖的美,诗人的爱。小手举得高高的,好,请这位男生。(配乐)

(11)、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漂漂渺渺,又显出别的一番奇妙景致.

(12)、李白的《望天门山》融情于景,那情是气壮山河、波涛汹涌的豪情,是仗剑出川对宏伟前途充满期待的热情。也只有激情满怀的李白,才能“看见”如此气势非凡的两岸山和长江水,此山此水都附着了斯时李白的感受、李白的目光、李白的胸怀。

(13)、师:诶,他听的很认真,基本上说清楚了。再请一位。

(14)、万媛媛,女,生于1993年,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语文教师。曾获江津区古诗词专项赛课一等奖,多次参加区级、校级组织的现场赛课活动,都取得优异成绩。

(15)、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16)、师:所以让人感受到了这样的美妙,是呀,同学们阳光照耀下的湖面像明镜,像星星在眨,像洒上了金粉,这才是水光潋滟的西湖呀。现在你也能用这样美妙的语言来描述山色空蒙吗?可以自己先说一说。请这位女生。

(17)、生:美在它闪闪放光,然后像星星眨呀眨,像闪闪的镜子,像无数的金粉洒在下面。

(18)、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19)、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20)、师:现在能像读诗题这样来读诗句吗?按自己的节奏读,多读几遍。谁愿意来读?这位同学字字正确,句句清楚,特别读好了这个生词“潋滟”。指名读4人。好,我们一起读。谁还能再来读诗句?比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更好。不但读正确了,而且读出了古诗的节奏。水光潋滟晴方好,听起来很有味道。王老师和你配合着读,可以吗?好,我先读“水光潋滟”。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1)、全诗翻译: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2)、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3)、“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4)、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5)、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师:我到过很多桐庐的一些风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些地方,好不好?这是哪里?(图片展示瑶琳仙境。)去过的小朋友举个手,哦,这么多小朋友都去过啊。那好,我们再来看哦,(图片展示花海)荻浦花海,女孩子最爱去的地方哦。你妈妈是不是很喜欢到这里去啊?

(7)、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平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

(8)、师:哦,所以你无论什么时候想去都可以去,是不是啊?很方便。大家看这是哪里?谁知道?你太厉害了,这个地方就是美丽的大奇山。再看王老师还去过哪里哦。诶,对了,严子塘钓台。再看个地方。这是哪里?诶,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好像去过的地方特别多。

(9)、师:明媚的阳光下,湖面泛着点点金光,像是洒上了无数的金粉。这样的语言美吗,美在哪里?

(10)、生:领读。(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欲把西湖~,淡妆浓抹~。)

(11)、苏轼丨《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12)、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么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13)、师:就像光滑的琉璃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无风水面琉璃滑”。再看。这就是“月点波心一颗珠”。美妙的西湖美妙的比喻,在很多文人眼里,西湖还是翡翠,是美玉,是锦缎,而这一切都源于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啊。许多书法家对这首诗也情有独钟,纷纷留下墨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王老师也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一笔一画,一字一句,表达了我对这首诗的喜爱。课前,我们班的同学已经画下了心中的西湖。现在让我们从这首诗里挑选两句你最喜欢的,端端正正地写在西湖明信片上,就像这两位同学这样。(屏幕展示两幅作品)这位同学已经开始认真地书写了,真好,注意写字的姿势,背挺起来。(配乐写)看得清吗?这位同学的书写呀很端正,也很匀称,所以王老师要给他加盖一枚相宜章。这枚相宜章,选取上好青田石,由名家精心篆刻而成。现在王老师把这项殊荣送给这位同学。我们再来看第二位同学的。这位同学的书写更胜一筹,非常的清秀,对不对?好,我们也给他加盖一枚相宜章。最后再来一个。这位同学的书写也非常的端正美观,所以也加盖一枚相宜章。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份精美的西湖明信片送给我们的亲朋好友,把西湖的美传递,下课。

(14)、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15)、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16)、师:好,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有碧水东流的长江,有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有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洞庭,有草原,有大漠,更有举世闻名的杭州西湖。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千古名句一起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爷爷奶奶疼不疼孩子,不是挂在嘴皮子上的,要看这3个表现|育儿分享》

(18)、《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第一首水平也是杠杠的——作者是苏轼苏大学士嘛!当然不仅如此。笔者与孩子们聊诗,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的作文课程也被定位为“故事写作”。这两首诗,连起来讲的是一个有前因后果的故事。要读懂它们的联系,还是先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最好是多读几遍,想想诗人讲了怎样的故事,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19)、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20)、师:配合默契,朗读有情,这样的读也很生动呀。会背了吗?会背的同学举手,哇这么多同学会背了,那我们一起入情入境地背背看。

5、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诗中描写的是什么的美景

(1)、师:哦,你跟她一样,是吗?山上升起了云雾,像?谁能接下去?

(2)、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3)、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4)、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5)、请以梅花为主题,创作一首诗,一两句亦可。(注意:一定要原创哦)我们将在诗友秀秀秀中进行展示。

(6)、说的3条,一条也没有出现在我孩子身上,先说吃的穿的和钱,爷爷奶奶都在家里上班,老公外地,我是全职妈妈,可能是有个比我儿子大4岁的小叔子吧,公婆总是什么好的都藏起来给小叔子吃,我看见了就说你自己买去啊,这是给喃儿买的,你孩子愿意吃自己买去,我简直无语,两个孩子了,一个也没给看过,一个小时都没有,更不要说惦记孩子了,一出去逢人便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好,皮,老欺负他叔,一个3周的孩子,怎么能欺负过7周零3个月的孩子吧,你说?真是醉了,两人说给看孩子,除非一个月一个孩子1000块钱,我就呵呵了,我上班一共能挣三千左右,给你两千,我自己再花,孩子还花,水电气学费全出,我还不如不上班。

(7)、师:同学们,世上美丽的女子有很多,为什么只选西子来比喻西湖呢?要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好好地来读整首诗。然后,结合王老师发下来的资料,比一比西湖和西施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好好地讨论讨论,明白吗?

(8)、这组诗一共有两首,但流传更广,更脍炙人口的是第二首,也因此,我们提到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般都是指的第二首,在小学课本里也有出现。全诗一共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西湖上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水光潋滟,就是指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样子;方好,就是正显得美丽。第二句里空濛,指的是细雨蒙蒙,如烟如雾的样子;亦奇,意思是也显得很奇妙。这个亦字,在这里就让人就显得多了一分趣味,耐人寻味。

(9)、 该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前往杭州做官的时候留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0)、“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湖”指西湖。苏东坡曾两次到西湖。苏东坡的个人命运,可谓多舛。他少年高中,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非常欣赏他,宋仁宗也预备重用他,可是,有人跟仁宗说,少年应该稍加磨炼再担任重要的职务,于是便没有立即给他高官的职位。没过两年,他的妻子去世了(十年后,他写下《江城子》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古人来说,妻子死了,虽然很悲哀,还依旧能在朝里做官。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古人以孝道治天下,父母之丧都是三年。所以,苏东坡就回到他的故乡,守制三年。三年后,他回到朝廷,还参加了朝廷的制科考试,成绩很好。不料,很快他的父亲又去世了,于是他又回家守制三年,等三年后他再度回到朝廷,仁宗、英宗都已去世,现在是神宗当朝,正在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东坡从老家四川进京,一路上经过很多地方,看到新法有不便于百姓之处,他不顾自己的得失,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结果被迫出京外放,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西湖。

(11)、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12)、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来.

(13)、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4)、师:说的真好。刚才我们的小组讨论很投入,也很很有效。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关注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淡妆浓抹”,一起读,再读一读。请同学们看这个字“妆”。怎么记住它?请你说。

(15)、只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迷人的西湖雨景,这美景应酌酒和“水仙王”一同欣赏。

(16)、苏轼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七绝,教材中选的是第二首。写这两首诗的时候,苏大学士正任杭州通判。第二首比第一首更广为流传,大抵是因为后面两句对西湖的溢美之词,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如此之想象,如其说是大胆,不如说是精妙,精妙的同时,又给人极其自然贴切的感觉——不一定是形象上的自然贴切,肯定在审美趣味和情感共鸣上是最自然贴切的。

(17)、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她非常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18)、全诗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0)、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更是被誉为描写西湖的第一名诗。这首诗的作者是?

(1)、入世出世之间的定力和持守|张静讲苏轼《定风波》

(2)、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数点靓妆枝俏玩。芳妒她时,独立寒冰看。不报春来胡不算,只言冬色无相伴。

(4)、师:哦,所处的位置一样。还有吗?来,这一组。

(5)、生:晴天的西湖美就美在“潋滟”指的是波光闪动,还有前面的水光,说明是水在光的照射下波光闪动。

(6)、                    ——潘阆《忆余杭》

(7)、初晴后雨:是指当时的天气,刚开始还晴朗,而后就下起雨来。

(8)、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黄小娟,女,生于1990年,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实验小学教务副主任。曾获全国第三届群文阅读录像课大赛二等奖,江津区小学群文阅读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教育部优课奖;多篇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获国家、市、区级奖项。

(10)、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节微课,去学习如何领略古诗中的画面美吧!

(11)、师:水光潋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光能解释意思还不够,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美妙的语言来描述。静静地回忆一下,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是怎样的?来,请你说。

(12)、生:从水光潋滟晴方好,“晴方好”这三个字中。

(13)、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14)、是的,晴时的西湖,水光潋滟,饱满湿润,的确给人一种“浓抹”的感觉;而雨时的西湖则山色空蒙,飘逸有神,不正恰似淡妆的西子吗?将山水比喻成人,苏轼也许不是头一个。但将西湖比作西子,苏轼是确实开了个好头,也让“西子湖”的美名天下传扬。

(15)、生: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亦奇,亦的意思是也,雨亦奇说明雨天也好。

(16)、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17)、师:好啊,奇呀,把诗人的喜悦读出来了。谁再来?

(18)、读过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一中藏着一个“客”,让苏大学士很上心的客人。苏轼朝曦中迎接这位贵客,晚雨时还在陪这位贵客饮酒。只是,这位客人可能不像苏轼那样洒脱,也没有苏轼那样的审美趣味,早上“朝曦”“艳重冈”时,心情愉悦,兴致勃勃,“晚雨”的时候就兴致颓然了,“入醉乡”大抵不是被西湖变幻多姿的美景所陶醉的,而是对“晚雨”不感冒而喝高了的。故事这一细节,从第三句可以推测:“此意自佳君不会”,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君”不懂啊!既然你不懂,醉了也好,不如我苏轼举杯与“水仙王”对饮,毕竟“水仙王”是懂的啊!

(19)、师:雨天也很奇妙呀。是的,很会读诗。在短短的时间里,苏轼欣赏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他兴奋、激动,于是有了热情的赞美,谁来读?

(20)、师:真会读诗啊。圆月当空,投射在湖面,就像一颗珍珠。第二句?

(1)、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2)、诗君好,诗中的“潋滟”和“空濛”是什么意思呢?

(3)、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4)、②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5)、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6)、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d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7)、师:苏轼把最美妙的比喻送给了西湖,还有许多著名的大诗人也把美妙的比喻送给了西湖。自己读读看,能读懂吗?(屏幕展示: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 无风水面琉璃滑(欧阳修)(琉璃:一种美丽的玉石。))谁读懂了?来讲一讲。好,请你。

(8)、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9)、回看这首小诗,既饱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真可以称得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苏轼本人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10)、师:所以人们总爱亲切地称他为苏东坡。还有吗?来,请你说。

(11)、师:你也体会到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谁愿意来领读?有没有同学王老师没叫到过,那就请这位。好,诗题作者我们一起读。看前面,饮湖上预备起。

(12)、师:面对这样的好景,奇景,苏轼笔锋一转,便有了世上最美的比喻。她把西湖?

(13)、苏轼写完这两首诗,给这位“贵客”欣赏的时候,可能心里还会得意地说:“您啊,审美情趣还要提升啊!”苏轼的这种心思,在另一首著名的词作《定风波》中表现地更加直白——

(14)、师:闪闪发光这个词,让她的描述生动起来了。

(15)、生:月点波心一颗珠的意思是西湖像一颗闪闪发亮的珠子一样。

(16)、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