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图片精选116句文案

朱熹简介资料大全 1、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及图片 (1)、朱熹的故事有神笔镇流,步步香,鹅湖之会等,最有名的最具有神话色彩的就是神笔镇流了,相传,朱熹某日到访书友的宅邸,看到

朱熹简介资料大全

1、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及图片

(1)、朱熹的故事有神笔镇流,步步香,鹅湖之会等,最有名的最具有神话色彩的就是神笔镇流了,相传,朱熹某日到访书友的宅邸,看到周围环境郁郁葱葱,山林静谥,一时手痒即找友人要来了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泼墨,题写“居敬”二字赠给友人,并留下书写用的茅笔,收到朱熹题字的友人当即如获至宝,把这字和笔当做传家之宝,流传给子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位友人的后人在为官上任时,带着家传至宝坐船渡江,却不料,在过江中途,江中掀起了妖风邪浪,同船的人们避祸不及,纷纷把镇邪之物扔中江中,可是这位后人并没有携带这类物件,情急之下,最后把珍藏的朱熹题字的茅笔仍入江中,顿时,江中风平浪静,众人大喜,事后得知是朱熹用过的神笔,一时传为美谈,就这样,神笔镇流的故事就流传至今了。

(2)、刘屏山命熹字“元晦”。没几年二刘相继亡故,朱熹受学胡宪时间最长。

(3)、   综上可知,或被侵占拆毁,或年久失管失修荒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建瓯朱子遗存湮灭甚多。

(4)、《湧幢小品》是明人笔记,朱国祯撰。朱国祯(?~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今吴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该书共32卷。记载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经济等,小至社会风俗﹑人物传记。作者熟悉明代之事,所记多质实可信。最早有明天启年间朱氏家刻本。

(5)、但是上联的起三字“十二峰”和下联的起三字“五百年”声律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五百年”可能是因为用典,而“十二峰”是泛指,可以用其他词替代。当然自有此联之后,天宝十二峰就开始载入方志了。

(6)、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宋代文献整理研究与儒学研究,曾出版《朱熹新考》《朱熹传》《朱熹集》等著作,其中两项获省政府奖。

(7)、   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灵魂,没有传承的地方缺少乡愁。虽然朱子遗存修复工程浩大,拆迁问题,财力支撑问题,就建瓯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只要领导得力,运作得当,并学习借鉴尤溪、建阳、武夷山等地的成功做法,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8)、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朱熹及其门人创立的朱子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尤其是日本文化。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凭藉。

(9)、(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10)、第三个疑问是梁章钜《楹联丛话》所指《朱子全集》是指哪一部书?

(11)、朱子的交游诗也非常多,本文仅呈两首他写给婺源亲友的诗作:

(12)、   民间参与。朱熹部分后裔迄今尚生活在建瓯,如建瓯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朱锐敏,为28代孙,家住博士府。第28代孙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他的古宅也在博士府。在瓯的朱子后裔积极协同、配合“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开展朱子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向来瓯观光的海内外游人讲解朱子文化,介绍朱子遗迹。乡土作家、文史工作者持续开展作品创作,宣传推介朱子文化。

(13)、此诗也有几个版本,字句略有不同,如第6句何字通常作无字。

(14)、朱熹来莆田寻访儒学名师后,兴至而作《春日》

(15)、《湧幢小品》似乎出自《国朝献征录》。《国朝献征录》是明朝焦竑著,共一百二十卷。《国朝献征录》纪事上始于洪武,下至嘉靖,凡十二朝,收录各种神道碑、墓志铭、行状、方志等,并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等官职分类,于民间则以孝子、义人分类。

(16)、又据《国朝献征录》卷其中有蔣信著《兵部左侍郎高吾陳先生洪謨行狀》云:“公諱洪謨,字宗禹,高吾其別號,世居武陵之東村……”,是写陳洪謨生平事迹的。行状中所载有关朱熹对联之内容与《湧幢小品》全同,此处从略。

(17)、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该书在学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泛吸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学者未刊稿)的基础上,对朱熹文集作了首次深度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

(18)、日本朱子学的发展历程亦是中国宋明儒学本土化的过程。日本儒学或朱子学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江户时期,它虽然较中国的理学晚了两百多年,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了与中国儒学不同的发展路向。如儒学与神道思想的结合、兼宗佛老和陆王的相对自由的学风、文武并用的富国强民学说、忠孝一体和尊王攘夷的政治道德思想、重视实践与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些都对日本近世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9)、  陆河朱熹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朱述美主持会议

(20)、(新闻“联”播)第二期之挽台湾学者和时事评论家李敖

2、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图片

(1)、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d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2)、   伴随着这些建筑的抹去,很多有文物价值的塑像、画像、古籍、绘画、雕刻、匾额、字题、楹联、碑碣一同毁灭。

(3)、每见一篇,则进行深入考辨,甄别其真伪,先后于《宋史研究论丛》2019年第25辑等刊物发表了《朱熹两件手书作品真伪考辨》、《朱熹佚作疑伪考》(2017)、《朱熹佚诗文三篇考论》(2017年)、《朱熹佚作疑伪考》(2018)、《朱熹佚文与子澄寺薄书、建昌帖考辨》(2018)、《朱熹佚作疑伪考》(2019)、《朱熹谱序五篇辨伪》(2019)等文。该书还附录了《伪托误题朱熹诗文存目》,集八百年来历代学者辨伪之大成,为史上首个朱熹佚文伪托误题目录。

(4)、此联精于用典。上联写景极有气势,写景而能用典则颇为难能。“送青排闼”出于王安石诗《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然用在此处自然贴切,用典无痕。“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天宝山群峰叠翠,向书院破门而入;比起“群山万壑赴荆门”(杜甫)尤觉气势磅礴。这是从侧面烘托书院。

(5)、但是,这种文风延续到了明朝,不只没有变化,反而变本加厉,成为了机械地模仿。代表人物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并认为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而他们的作品都是模拟古人的外貌,既缺乏内容,更无自己的个性。

(6)、第二个疑问是朱熹会不会引用王安石的诗入联?

(7)、前七子与后七子虽然唱着“复古”的调子,高举着“唐宋八大家”的旗帜,却走向了“古文运动”的反面,落入了和骈体文一样的老套、窠臼里:以死板模拟、盲目复古、僵化教条为准则,借助“唐宋八大家”的声望名号把持着文坛,阻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

(8)、   伴随着这些建筑的抹去,现如今,朱子在这座城市的形象日趋模糊,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朱子过迹如何,朱子遗存几许,朱子影响怎样,知道的人已经很少。既便文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以及部分d政干部,在这方面谈得上了解较全面的人也不多。

(9)、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0)、   对镜写真画像石刻板。1974年发现于建瓯朱子后裔家中。该板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5厘米。石板为黑色页岩石,板面平滑,字迹图像清晰。石板中勒圆圈,圈内为朱熹对镜自画像,半身写生图,两手插袖拱胸前,面部有七颗黑痣形如北斗,须发清楚,栩栩如生。画像圆圈上方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得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暗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文后注:“绍熙元年(1190)孟春良日,熹树镜写真,题以自警。”题款末尾有两方图章,上方曰:“熹印”,下方曰:“晦翁”。圆图左右有其后裔将朱熹自画像刻于页岩石的记述,说明这幅图是朱熹六十一岁时,在崇安五夫里紫阳书堂对镜写真之作,由十六世孙朱玉择石制刻。过去,朱子后裔多将朱熹对镜写真图拓印挂于厅堂,表达对祖先的缅怀。这块石板是考查朱子生平的一件珍贵文物,现在的朱子画像都是以这张自画像为标准。石刻板原件原本存放在县文化馆,1984年西大街失火,文化馆被毁,石板经火损坏,后征得拓印件复制一块,现存于市博物馆。

(11)、胡迎建先生考证后曾指出:这首诗(《观书有感》其一)作于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与张栻、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讨论“敬”的存养工夫。秋末,他把自己对“敬”的认识发展当做一次重要的思想飞跃,写信告诉许升说:“秋来老人粗健,心闲无事,得一意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工夫处。日前正是一目引众盲耳,其说在石丈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为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即引此诗。可见是为论学究源之作,而非题咏景物。

(12)、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13)、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14)、介绍三位从福建省南平市走出的开国将领,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是:

(15)、据《四库全书总目》卷1集部別集类20:《梦观集》本24卷。首为《梦法》1卷、《梦偈》1卷、《梦事》1卷,次为诗6卷,次为文15卷。所谓梦法、梦偈、梦事者,皆宗门语录,···删除其《梦法》等卷,并删除其杂文,惟录古今体诗编为5卷。

(16)、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17)、   建瓯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市委、政府重视文化建设,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弘扬,在朱子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8)、宋朝绍兴五年(1135),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手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19)、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20)、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观书有感二首》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朱熹简介资料大全50字

(1)、尹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献整理研究,合作点校《朱熹集》《宋会要辑稿》,参编《四库大辞典》。

(2)、图文:朱武 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具体内容如吓:

(4)、其三是《朱子全书》。《朱子全书》共27巨册,共约1,436万字,23,604页。2003年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是目前为止收集朱熹著述文字以及朱熹研究资料最完备的《全书》。这一本书当然和梁章钜无关。 

(5)、朱熹和王安石两人政治理念不同,可以称为政敌;尤其是学术观点不同,而且势同水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朱熹当不会引用王安石的诗入联,更不会将此联题于自己所主讲的书院。

(6)、现代人讲究籍贯,籍贯其实和祖籍的说法颇为近似。所谓籍贯,也叫原籍,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19公安部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该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具体到市县)。

(7)、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朱熹的籍贯应该随他的祖父,他的祖父在迁居福建之前,户籍在江西婺源,不知道朱熹出生前,他的祖父的户籍有没有迁到福建尤溪。如果没有,朱熹应该还是婺源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人;如果迁移了,那么,朱熹就应该是福建尤溪人,尤溪自称为朱熹故里也有理可循。不过后者的可能性非常小。

(8)、自此,朱熹的少年、青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镇渡过的,朱熹在五夫镇成长、求学、中举,一直到走上为官之路。

(9)、典例1单项选择: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观点是(   )

(10)、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1)、绍兴六年(1136),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

(12)、朱熹提出在小学儿童阶段,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制定了其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学其事”,教会儿童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即可,并辅助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这种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在教学方法上,朱熹秉承了孔子的理念,因材施教,及早施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文化知识传授给身心未成长完成的儿童,而进入大学后,就要改变方法了,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其事”,大学就是“知其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探究辩论知晓事物的义理规律,并提倡大家应该互相交流,不同的学术派系之间要更是如此,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为后世人们推崇。

(13)、所谓“俗学”,是指词章训诂之学。朱熹赞同王安石重经、黜诗赋的立场,然而朱熹认为安石所学是杂释、老,‘乱周、孔之实’,‘其学未足以知道’。朱熹此处也是指王安石儒学不纯,“其学未足以知道”,在儒学中揉合佛家和道家的学术。其实王安石还兼学法家。

(14)、对以往学界了解不多的韩国、日本所藏朱子学文献,如朝鲜朴世采《朱子大全拾遗》、洪启禧《朱子大全·遗集》、宋时烈《朱子大全劄疑》、金昌协《朱子大全劄疑问目》、李恒老、李竣《朱子大全劄疑辑补》、金迈淳《朱子大全劄疑问目标补》、朴齐仁《篁喦先生文集》、李普《涧松集》、任圣周《朱子感兴诗诸家注解集览》、韩国国立图书馆、梨花女子大学藏《朱子性理吟》、朝鲜刻本《晦庵诗抄》、《晦庵文抄》、日本庆长间抄本《养蒙大训》、日本东北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朱子训蒙诗》、和刻本《朱子文范》、《朱子心学录》、山崎闇斋《山崎闇斋全集》、楠本端山等《楠本端山·硕水全集》、藤本幸夫《日本现存朝鲜本研究》等,作者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和充分利用。

(15)、南平地区2种5册。南平市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写的《朱子文化》(分小学、初中两册;2017年);武夷山市教育部门编写的《朱子文化读本》(分小学1~3年级、4~6年级和初中三册;2015年)。

(16)、   刘锋,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楹联》杂志主编。

(17)、其二是《大全类编》。清雍正八年,朱熹十六世孙朱玉将正集、续集、别集全部分类重编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一百一十一卷,又搜罗朱熹佚文作《补遗》,《大全类编》以朱子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俾诸体各以类从。每体之中,又以编年为先后,分为八册。一册为道学渊源、世系等,凡三卷。二册为赋、诗、诗馀,凡十卷。三册为封事、奏札,凡二卷。四册为政迹、宫观、经筵、表文、疏文,凡十一卷。五册为书劄,凡十四卷。六册为问答,凡三十五卷。七册为杂著,凡十五卷。八册为序记、祝文、碑文、行状、墓志、墨迹等,附编著书目,凡二十一卷。

(18)、朱松在与胡、刘三人诀别时,对朱熹说:“这三人是我的好朋友,学有渊源,一直被我敬重,我死后,你要把他们当作父亲一样尊重,听从他们的教诲。”朱熹遵父遗嘱,师事三位先生,三人也视朱熹为子侄。这三人就是史称的武夷三先生。

(19)、朱杰人先生在《朱子诗论》中写道:“前人早已注意到,理学家中能诗者,以朱子为最。乾道六年(1179),工部侍郞胡铨曾以诗人荐朱子。召赴行在,朱子以母丧未终辞。这件事足以证明,朱子的同时代人,是视其为‘能诗’的……现存朱子诗共10卷,1200余首。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仅凭这一点,朱子就可无愧地厕身于宋代著名诗人的行列。”

(20)、关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联出处大讨论,精彩不容错过

4、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及作品

(1)、在笔者收集的这13种朱子文化教材中,有10种选用了朱子诗作。被选入教材的诗作频次较高的是:《劝学》(被9种教材选用,下同)、《观书有感》(8种)、《春日》(6种)、《次韵择之见路旁乱草有感》(6种)、《水口行舟》(6种)、《示四弟》(5种)、《武夷棹歌》(4种)、《咏岩桂》(4种)、《九思》(4种)、《涉涧水作》(4种)。说明一下,此处只统计教材中将诗歌单独作为学习内容的部分,朱子故事或生平介绍中引用的诗歌(如《德兴县叶元恺家题》)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由此可见,朱子谈论读书、立志等方面的哲理诗和语言优美、浅显易懂的山水诗是教材编者的首选:

(2)、韩愈、 柳宗元之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继续努力,古文运动得到了彻底胜利。

(3)、朱熹19岁登王佐榜第五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从政仅有九年,其余40多年的时间在福建等地从事著述和讲学。他在南方先后创办和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考亭书院、武夷书院等27所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生徒;他给后人留下了《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等64部、330多卷、1700多万字的著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被誉为继孔孟之后影响最深远的一代宗师,三代后的孔子、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4)、此外,朱熹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此书后来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

(5)、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6)、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题材如联理文章等,欢迎投稿。

(7)、 《近思录》是南宋学者朱熹(1130–1200)、吕祖谦(1137–1181)编选的北宋儒家学者论学语录合集,其中选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的论学语录六百二十二条,分属“道体”、“爲学大要”、“格物穷理”、“存养”等十四目,次为十四卷。关于《近思录》的编辑初衷与选录原则,朱熹在淳熙二年(1517)年的《近思录后序》中说,四子的书“广大宏博,若无津崖,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爲此编”。随着朱熹在宋明理学传统中集大成的学术地位的确立,《近思录》也很快成为儒家学术的经典文献。《近思录》编定以后,作为四子学术的入门书,在后学中得到广泛的传习,历明、清、至于近代,产生了众多的注释、集解、续编、广编,根据当代学者陈荣捷先生等的统计,中国古代《近思录》注释考证有二十余种,续编、仿编三十余种。

(8)、又据曾国藩·道光21年7月14日日记所载  “……又至唐镜海先生处,向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集》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那么曾国藩所指《朱子全集》和梁章钜《楹联丛话》所指是同一本书吗?

(9)、初读这副对联也很快被吸引了。再读之下,就有了几点疑感:一是有些字句很熟,似乎在唐诗中见过;二是因为朱熹是所谓的儒学圣人,理学大师,不应有逾分的言论,得守规矩;三是联的4字句和7字句,联意不能统联理不暢。似乎不应是朱熹的作品。

(10)、也许是因为史料不详,也许是读者地域观念所致,有些诗作的创作背景存在着不同说法。

(11)、那么明清以前,是否有脉络源流呢?据资料,逃墨归儒一词,自孟子以后一直到宋代,之间始终没有找到脉络源流,但是元代有,而且是一个和尚,名字是释大圭。

(12)、朱熹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3)、八百余年来,对朱熹集外佚文的搜集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其主要成果有明朱培《文公大全集补遗》8卷、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清朱启昆《朱子大全集补遗》2卷、清陈敬璋《朱子文集补遗》5卷等。当代学者束景南作《朱熹佚文辑考》一书,所辑佚诗文甚富。

(14)、“逃墨归儒”也源于孟子。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认为,墨子与杨朱实际上是各走极端,而儒家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逃墨必归于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逃墨还是逃杨都必归于儒,这是最后的结果。所以,汉武帝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16)、比如《观书有感》(其一),因为诗中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语,这“方塘”地处何方,就成了许多人热衷“研究”的事情。在尤溪、婺源、建阳等地区,都说当地有朱子当年观景吟诗的一口“方塘”。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指出:“学者有指定某地之方塘数处,悉近附会。朱子只抒其灵感而矣。”

(17)、南北朝时期·有范缜的《神灭论》,批判唯心主义的神不灭论!有何承天从天文学、数学引出的唯物主义思想。

(18)、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9)、细绎联意,清高是写品质,或谓可比吁翰林,但只能用地位清要;翰林品级较低,谈不上地位清高。区区书院学子还是草根;“日月每从肩上过”,言大而狂,在专制社会是要惹上文字狱的。至于下联,“门庭开豁”可写书院,开豁是说敞开,“江山常在掌中看”,是谁把“江山(放)在掌中”,还常看?别忘了那是封建社会,一个儒生有帝王思想是要杀头的。

(20)、此书虽然“用力颇勤”,但缺点也很多。首先是“割裂烦琐,究不及大全集之原本,为能存其旧也”。其次是“其间考订未精,多有误收及伪作者”。

5、

(1)、朱熹的学说,元、明、清历代的治国者都非常重视,把朱学定位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清康熙皇帝主持编印《朱子大全》,并亲自撰序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用......”康熙帝把朱熹理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统治思想。朱熹学说不仅对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

(3)、格物致知论 这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要领是,物格而知至,则知所止,而所止之处,即至善之境界,也就是《大学》中所言的“止于至善”。

(4)、2010年,朱熹纪念馆被陆河县关工委定点为“陆河县朱熹纪念馆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几年来,前来朱熹纪念馆参观的中小学生、d政干部、海内外宗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接待人数超过10万之众。

(5)、其中有一副联很有名,是从《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载联语中摘录的。联云:

(6)、杨万里还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现存的四千多首诗中,有一部分是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和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

(7)、尤溪县3种6册。县教育部门编写的《朱子文化进校园》(分小学、初中、高中三册;2007年);实验小学《朱熹》1种2册(2007年)、《学朱子经典促行为养成》十二册合刊本一本(2012年)。

(8)、另外,上联“自天宝以飞来”和“跨开元之顶上”在对仗上有诸多出律处,也无用多说。朱熹的诗和文章俱在,作一副对联会如此多处出律吗?当不至如此。

(9)、据统计:“朱子诗,计七百三十一题,一千二百三十首,五言七言为多,次韵(和韵)甚多。”

(10)、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11)、   朱熹季子朱在墓。在城东永安寺后天马山西南麓。勒有《宋故太中大夫焕章阁待制建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朱府君圹志》两块碑碣,文全正楷,字迹清晰。这两块碑文简略记载了朱熹、朱在的一生,对于了解这两人的生平及朱熹思想之初传具有重要的佐证价值。朱熹晚年过得很凄惨,他活着的时候,其学说并未得到认可。朱熹临终前立遗书,要朱在为他“收拾遗文”。朱在不负父望,在府城“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贻谋”,“时与善类从容讲学,深造阃奥”。后来朱在入朝“奏对敷陈家学”,得到理宗嘉褒。所以有学者认为,朱熹故后二十七年,才赠太师、追赠信国公、改封徽国公,与朱在对其著作的收集、整理和阐述是分不开的。可见,朱熹理学之大成,有朱在不可或缺的贡献。《朱在圹志》碑现存于市博物馆。朱在墓穴2005年建刑警大队办公楼时被毁,除碑碣存留,其它的诸如石棺等葬品一同灭失。

(12)、   相承式。朱子文化乃理学文化,而建瓯入宋以来理学风气便渐趋兴盛。所以,就法脉传承意义而言,朱子文化遗存的内涵是深邃的,外延是宽广的,它映照出的是朱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类遗存主要有:

(13)、这一句还另有现实意义。“开元”,即开元寺。朱熹于寺后山上建书院,故称“跨开元之顶上”,寓含书院比佛寺意义更大。

(14)、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15)、第为了传承朱子文化的“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的仁爱之心,我们于2011年成立了“汕尾朱熹励志助学基金会”。七年来,我们为汕尾地区的朱氏学子参加全国普通高考,考上本科以上的500多位学子颁发了近50万元的奖学金,还通过企业家一对一的帮扶,为10多位贫困学子完成了大学学业。这一义举,对弘扬朱熹文化思想,激励学子立志成才,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6)、另外还有一首诗,其创作背景是以“麦饭充饥”为核心故事。

(17)、   温故是基础。上述遗存,当然不可能悉数揽括,也无法悉数揽括,但仅就所举,并足以叫人惊讶。在古建瓯这样的遗存不是孤零零一两座,而是成群成林。一踏进这座城池,迎面扑来的便是朱子文化气息,随便在大街小巷走走,便可撞上朱子尊容。可以这么说,昔日里的建瓯,祭祀里有朱熹,敬畏里有朱熹,问政里有朱熹,习俗里有朱熹,民生里有朱熹,文化里有朱熹,建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心理定势里有朱熹,正如明建宁知府邵廉所说,“建宁东南阙里,士君子习朱子之正宗多。”正如明代重臣杨荣所叹,“吾建为晦庵、西山二先生过化之邦,流风余韵,宛然犹存。”朱熹的思想文化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建瓯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之中。这方态势的形成,既得益于朱子过迹之影响,更得益于建瓯素为北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之集聚效应。闽北是朱子理学孕育弘扬之地,而建瓯是这方地域的核心、枢纽。朱子文化,这是老祖宗留给建瓯人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让更多的建瓯人认识朱熹、了解朱熹、敬重朱熹,让更多的建瓯人以生活在这座以朱熹思想为主打的“理学名城”为荣,才能激发人们对朱子文化的重视,对朱子遗存的珍爱,才谈得上认识的提高,才谈得上视野的开阔,才能有建设步伐的稳健和持久。

(18)、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当前,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向好,希望中日双方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人文支撑。《日本朱子学文献汇编》一书即为中日人文交流的历史成果。

(19)、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0)、   政府主导。从打造“八闽首郡,理学名城”的高度,按照“统筹规划、精心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了《建瓯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建瓯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13个职能部门组成。这是组织保障,也是动力支撑。

(1)、糊涂居士写诗联的故事‍(对联故事妙趣横生)

(2)、历代学者对朱熹诗文进行研究赏析,留下了大量的评论资料。但这些资料未经系统搜集整理,散见于南宋以来群籍之中,难于检寻,无法为读者利用。此次整理,作者在曾枣庄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朱熹部分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搜寻补充,首次将历代学者关于朱熹诗文的研究评论资料附于集中,总计1284条。其中,有关某篇诗文的评论附于该篇之后,关于诗文的总体评论则附于全书之后,大大方便了读者。

(3)、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朱氏后人更是遵循《朱子家训》做人做事。原汕尾市政协常委、汕尾城区书记、人大主任朱显棠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还有河口厅级干部朱庆峰、朱靖强、朱锦波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涌现出的优秀企业家有,陆河县政协常委朱乃强(被媒体评为“陆河好人”)、广东省政协委员朱志斌、深圳宏茂投资公司董事长朱宏榆、贵州怀庄酒业总经理朱明星、朱氏青年联合会朱锦钦、陆河励志助学基金会会长朱汉清等,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立潮头,致富不忘家乡,为家乡群众办了很多好事:造桥铺路、建立学校、扶贫助学等,为家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也是“读书”。在该单元的“学习园地”中,选用了朱子的《春日》,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可以帮助老师了解作者生平和诗作主题:

(5)、   楹联研究论文有12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中国对联探源》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等。

(6)、黄珅:《朱熹诗文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7)、此诗以“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一联最为人称道。日月经天,一肩担起;山河万里,己在掌中。这是何等胸襟,何等胆魄。潘德衡评为:“尤为矫矫不羣”。这一联气势非凡,非大有作为者不能道,非帝王不敢道。何物唐宣宗能作此诗?

(8)、   牌坊。自南宋以来,建宁府城崇祀朱子及理学宗师的牌坊众多:韦斋先生坊,在水南、祀朱松;文公阙里坊,在中和坊樟树下朱文公祠前;儒学大城坊,在紫霞洲朱文公祠前左;圣门正派坊,在紫霞洲朱文公祠前左;理学正宗坊,在大市街近管门街处,明万历四十一年建;驸马朱浚坊,在中和坊文公祠左;宋开国侯坊,在城东高门头;光禄坊,在黄华山麓永安寺旁,为纪吏部侍郎朱在而建;地官大夫坊,在中和坊县前;象贤坊,也在中和坊。这些牌坊今已荡然无存。

(9)、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既往的整理仅限于校点,使用者普遍反映大量的朱熹诗文撰作年代不明;其诗词创作背景、本事、人事、典故不易弄清,加上语言障碍,导致理解困难;历代对朱熹诗文的研究评论散见于南宋以来群籍之中,难于检寻;不断发现的朱熹集外诗文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这些都对研究和阅读造成了很大不便。

(10)、在福建尤溪还有南溪书院,据说是南宋理宗皇帝为了纪念朱熹在儒学方面的成就而赐建。

(11)、唐宣宗是有这个资格的。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初名李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而且唐宣宗还是一个强势皇帝。据史载: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干了三件大事,每件都不容易。第一件事是以铁腕消除d争,使“奸臣畏法”,使“权豪敛迹”;第二件事是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使“阍寺詟气”;第三件事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收复了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已经被吐蕃占据了将近百年之久的河、湟地区(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历史上评价他说,“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唐)太宗”。

(12)、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13)、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14)、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恶,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15)、此次整理,作者对近年来新发现的佚诗文予以特别关注,力争做到无使遗漏。整理者新发现的十余篇佚文,经初步研究,已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于《历史文献研究》2018年第40辑、《光明日报》2018年4月14日、《文学遗产》2019年第3期、(日本)《儒教学会报》2020年第4号等重要学术刊物。

(16)、朱熹文集是研究朱熹思想及其学术的主要材料。《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在厘清源流基础上,对现存所有版本基本上已经寓目。其中,对最重要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宋淳熙、绍熙年间所刊《晦庵先生文集》前、后集本及其他重要版本均进行了通校、参校。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