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是什么精选117句文案

荀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1、荀子关于教育的名言有哪些 (1)、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这句话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积极向良师益友学习更省

荀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1、荀子关于教育的名言有哪些

(1)、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这句话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积极向良师益友学习更省事的了。在荀子看来,效仿良师益友,聆听君子的学说,能使我们养成崇高的品格,获得全面的知识,而通达世事了。

(3)、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

(4)、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5)、教师的职业就是一种责任重大的、最光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意义和作用必将日益提高和增加。——克鲁普斯卡娅

(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应当把我们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就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前:列宁

(9)、若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意在强调专心致志和“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不好高骛远,才能有所成。

(10)、凡就是教师缺泛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就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发展。——***·罗素

(11)、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法国诗人布瓦洛

(12)、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1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14)、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15)、这句话意思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看,但还不如登高之后看得宽广。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该把这当作学习的契机,有思考但不是闭门造车;要善于主动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丰富自己、并向更高处攀登。牛顿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相似。

(16)、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积累下来众多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这些古代教育名句很多都反映了古人关于教育学规律或现象的朴素思想,流传至今仍然对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各类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中,关于古代教育名句的考察也一直是重点、常考点。在之前的几个专题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教育学经典《学记》及墨家创始人墨子关于教育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更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名言警句吧。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荀子学识渊博,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9)、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容易受局部的蒙蔽,因而不能明白大道理。眼光不妨放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广,格局更大。

(2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是什么

(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2)、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3)、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三道例题来检验一下对古代教育名言的掌握情况吧。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韩愈

(5)、要使得***强盛,有三种方法:有通过道德而使得自身强大的,有通过暴政苛刑而使得自身强大的,有狂妄而使得自身强大的。

(6)、鱼、肉腐败,必定长蛆生虫,一个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恣意贪图淫逸荒乐,必将灾祸临头。道理说得十分浅近而又中肯。通过一连串比喻,最后归结说:“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7)、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西汉学者扬雄

(8)、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9)、人要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小说家梅雷迪斯

(1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傅。——《荀子·大略》

(1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12)、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1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4)、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1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16)、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7)、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18)、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1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20)、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3、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董其昌《画旨》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6)、益者三友,友直,要谅,友多闻,益矣;***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矣。──孔子

(7)、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0)、“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愿望行事的话,可想而知世界就会混乱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合理引导欲望。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

(11)、《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即学习崇高的思想品德,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亲近贤人君子,向他们看齐。这对我们很有启示。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14)、善学者其如海乎。——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学习的

(15)、出自《荀子·劝学》。锲,刻。舍,放下、停止。镂(lòu),雕空。雕刻工作中途停止,那么即使是已经腐朽的树木也是不会被刻断的;雕刻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金石,也有被镂空的一天。这句话说明以雕刻为喻,意在说明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个比喻,如果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最后就必然成功。

(16)、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17)、我们深信教育是***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18)、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晚清重臣,军事家,***家,洋务派首领左宗棠

(19)、覆:颠覆,翻转。君王如同船只,人民如同江水。水可以承载船前行,也可以使得船倾覆。

(20)、《论语》中孔子讲“君子不器”,是针对古代士阶层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4、荀子关于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

(3)、***的命运有赖于对青年的教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4)、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害。——爱因斯坦

(7)、翻译: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刻地了解还是需要亲身实践。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9)、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增广贤文》

(11)、教育就是廉价的国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2)、今天,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即使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很难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愿意为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接班人。

(1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问渠》

(14)、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足以称为完美的,因此他们反复学习以达到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以达到融会贯通,效法良师益友努力地去实行,除掉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识。可见在荀子看来,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的学习,还包括了道德的修养,是内外兼修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施希茜)

(15)、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波兰作家,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蒙特

(1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7)、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18)、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荀子·尧问》。

(19)、这句话意思是: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荀子在此前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是在强调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20)、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5、荀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1)、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2)、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西汉学者戴圣《礼记学记》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7)、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宋朝:欧阳修

(8)、“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xiǔ@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2)、我们深信教育是***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5)、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16)、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明末清初教育家朱之瑜

(17)、《劝学》强调学习应该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要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相联系,这是对的。但是荀子强调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往往着眼于个人的荣辱祸福。

(18)、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

(19)、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赞学》学习的

(20)、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3)、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

(4)、益者三友,友直,要谅,友多闻,益矣;***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矣。──孔子

(5)、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6)、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7)、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

(8)、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

(9)、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自身的荣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比如,两堆柴火堆放的样子差不多,但是火星总是容易在干的那一堆里着起火。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10)、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11)、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认为人性本***。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没有本性那么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人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善。所以主张“性伪合”,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12)、能够使得***富足的办法,便是去节约用度。使得百姓富裕的方法,变是储藏多余的粮食。

(13)、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魏源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5)、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1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7)、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