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精选127句文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1、古诗词鉴赏教案和说课稿 (1)、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古诗词鉴赏教案

1、古诗词鉴赏教案和说课稿

(1)、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2)、(学生)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鉴赏〕

(4)、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外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项目,不必牵强。

(6)、 诗歌意向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并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感情)。

(7)、(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8)、(4)形象析评型即赏析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如2005年浙江卷要求分析“荷”的形象;如2012年天津卷要求分析“野菊”的形象。解答思路:指出运用何种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结合动作分析形象→点明形象表达的情感。

(9)、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10)、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11)、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12)、(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13)、(1)第一问:古代诗词常见的题材类别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等。

(14)、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7)、(2014年)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18分)

(18)、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19)、(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20)、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2、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

(1)、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2)、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5)、第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

(6)、“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7)、首先看“筠”。“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意思的“竹子的青皮”。读作jūn时,则用在地名里,如“筠连”、“筠州”。

(8)、如此说来,温庭筠“筠”的读音就显而易见了!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研读题干语有几个问题,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设题角度是内容还是形式,分析答题的角度,数量和重心。如2005年天津卷第二小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的的不同情感。答题角度是“情感”,答题重心是分析俩诗的不同点。如2013年安徽卷第二小题:分别指出俩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题角度是修辞手法,答题重心是分析效果及作用。

(11)、(先全体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12)、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13)、解读: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14)、①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15)、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16)、尾联描写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老人形象,用“搔”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思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怆,而这种苍老之态正是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念亲所导致的。

(17)、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18)、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中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1)、A.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及对故友的思念;

(2)、:掌握基本的评价标准。如司空图所说雄浑.悲壮.平淡.苍古.沉着.痛快.优游……能辩识作品风格;

(3)、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时恨别之情更增一层。

(4)、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5)、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6)、(学生)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7)、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8)、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9)、  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现的画面?

(10)、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12)、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3)、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15)、(3)讲述对仗句。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共对对子。读好这两句诗句。练习背诵。

(16)、颈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打开窗子,对着窗外的谷场和菜园子喝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端着酒杯款款叙谈农事,说庄稼收成如何,表达了关切之意。此联对仗工整,融为一景,勾画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

(17)、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8)、通过朗读与分析,理解这两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9)、简析某字的妙处(艺术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意蕴)等

(20)、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这是学生所不愿看到听到的。这一点无需多说。

4、小学古诗词鉴赏教案

(1)、C.《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写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事”“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无中生有;故选C。

(2)、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3)、(2013年)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6)、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

(7)、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8)、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9)、考查审美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自不必说。这里,要弄明白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哪些审美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考生的审美能力从课标和《考纲》的角度看,主要有: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等三种。这三种能力既是鉴赏能力、也是审美能力。

(10)、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

(12)、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13)、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14)、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15)、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个字(某句)好不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16)、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17)、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18)、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1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尾联描写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老人形象,“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怆。

(20)、D.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5、古诗词鉴赏教案初中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3)、C、(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的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险要的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5)、请你为九年级文言文《蒹葭》设计一篇学案,老师相信你一定行!

(6)、(2)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起用我呢?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受到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报效祖国的感情。

(7)、C.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8)、古诗词鉴赏可以借助古文字的造字方法来鉴赏。我们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最初的字形构造就是从“象形、会意开始的”。如“上”,代表在水平线以上的,“下”代表水平线以下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形文字还有猪、虎、云、马、鹿等。会意字“刃”,刀上有一点,代表刀锋利的一面。我们常见的会意字还有足、莫、众等,都是会意字。我们学习基础的象形字、会意字对提高中学古诗词鉴赏课堂的有效性是有帮助的。

(9)、颔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为近,“青山”为远,一远一近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宾主心情才能如此畅快。

(10)、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流露了诗人对汪伦情谊赞美,不仅概括了诗内容,而且将“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11)、诗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感情,传递的是诗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不少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达观”,辛弃疾的“悲愤慷慨”等等,看见这些比较有名的诗人,就可以自然而然得想到他们诗歌的风格,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赏析诗歌。

(12)、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13)、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14)、请从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5)、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16)、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17)、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8)、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9)、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2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1)、答题步骤: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全诗(词)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自然、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流畅自然、通俗易懂、沉郁顿挫、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缠绵哀怨、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传神、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②析例句: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点;③点作用: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3)、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4)、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5)、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6)、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7)、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8)、B.理解错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向往,是他的幻想而非真实。

(9)、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

(10)、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11)、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

(12)、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13)、“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2分)

(1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2

(15)、(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6)、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17)、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18)、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19)、(一体机出示“课程标题”中关于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部分)

(20)、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1)、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考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4)、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解。

(5)、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说就说,说得响亮!

(6)、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7)、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最优美的语言,为本节课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吧,一两句也行啊。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