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精选150句文案

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 1、王阳明十大金句 (1)、再加上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老师轻松解读的方式,用大白话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王阳明心学讲得明白又轻松。新的一年再也不必担心

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

1、王阳明十大金句

(1)、再加上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老师轻松解读的方式,用大白话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王阳明心学讲得明白又轻松。新的一年再也不必担心没有时间研究学习阳明心学了! 

(2)、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3)、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4)、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5)、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6)、多读书:要看各种各样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11)、▲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12)、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1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15)、有一天,个性极度好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16)、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17)、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8)、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19)、《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20)、(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1)、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2)、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3)、▲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4)、(第2句)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正如着名女作家毕淑:“日子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我们的心,徐徐的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出来了。“女人不可不读书,世界因女人的存在而美丽,女人因书籍而滋养而变的更加聪慧。

(5)、王阳明这里提出一个“心外无物”是有一个论证的:有一个人对反驳王阳明的观点,这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谢,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6)、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7)、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9)、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0)、◐◑跟拍翻译家许渊冲日常生活,浪漫至极,又朴实到令人落泪!

(1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2)、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王阳明的爱徒徐爱最初也难以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说,所以曾与自己的同门师弟黄绾和顾应祥展开辩论,试图去理解“知行合一”说的主旨,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最终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龙场,向王阳明当面请教。

(1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7)、(解读)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能让人有错改过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会因为用药而添病。

(18)、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19)、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20)、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3、王阳明谈读书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宋)《登飞来峰》

(2)、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5)、(解读) 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6)、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7)、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9)、灯前目力虽非昔,藕丝菱叶傍江时.巴女谣唐代: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贫女唐代: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1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1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冬夜读书示子聿》

(14)、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5)、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16)、1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17)、《书院》宋代: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8)、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9)、怒人而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学者或未见道而从实改过。

(20)、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4、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2)、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3)、1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4)、“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糊里糊涂,随性做事,不懂得思考,只是盲目妄为,所以一定要告诉他知的道理,他才能够行得正确;天下间还有一种人,只知道凭空思索,却不去实践,只是主观揣度,所以一定要告诉他行的道理,才能够知得正确。这是古人不得已,为了补偏救弊才这么说的。若是领会了其中深义,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现在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以为一定要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如果我现在只讲习讨论如何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终身都不能行,也终身不得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由来也不是一天了。”

(5)、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6)、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帝王,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不知道天地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9)、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唐)《南陵别儿童入京》

(14)、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15)、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6)、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1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8)、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9)、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0)、(解读) 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5、王阳明读书的故事

(1)、在翻过一页页日历的零碎时间里,每天读一句心学语录,每月看一则心学故事。 久而久之,就能在日积月累中通晓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2)、“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3)、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4)、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5)、1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6)、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7)、(解读)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8)、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9)、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0)、(第1句)爱读书的女人是善思考、有思想的人。读书使人变得睿智与坦荡,使人修德养性、智慧无穷。人生在世,吃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读一些振聋发聩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前者只能饱一时的口福,后者会让你终生受益。书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说。

(11)、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12)、世称阳明先生。明朝宁波余姚人。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道、佛。是第一位将佛学、道学融入儒学的理学大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

(13)、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4)、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5)、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6)、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8)、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郭小川

(19)、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20)、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的心控制。

(2)、《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3)、佛家的心指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究的也是自然之心。

(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5)、▲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6)、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9)、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1)、王阳明曾对弟子黄直诉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2)、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魏晋)《龟虽寿》

(1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5)、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16)、 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17)、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8)、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9)、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20)、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2)、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3)、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1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6)、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7)、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添一分。

(8)、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9)、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0)、吾家子弟或忝科第,未可遽进入仕,必侍所学开明而自试上不误君上委任之心,下不失民人倚赖之意,九祖乃祖于此无恨矣。

(11)、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12)、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3)、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帝王,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不知道天地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4)、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15)、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7)、一位名叫徐樾的人,在岸边像信徒一样朝圣,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1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0)、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1)、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2)、“又比如,一个人知道痛,那一定是他经历过痛,他才知道痛;一个人知道冷,那一定是他经历过冷;一个人知道饿,那一定是他经历过饿。知和行怎么能分得开呢?上面所说就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没有被私欲隔断。”

(3)、但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吗?

(4)、10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5)、“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7)、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8)、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9)、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