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名句解释精选97句文案

醒世恒言名句 1、醒世恒言名句大全 (1)、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2)、(鉴赏)富与贵,本就就没有固定的根本来由,全都是人们在辛苦勤劳中得到的。这首诗是在劝

醒世恒言名句

1、醒世恒言名句大全

(1)、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2)、(鉴赏)富与贵,本就就没有固定的根本来由,全都是人们在辛苦勤劳中得到的。这首诗是在劝人要努力上进,“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的幸福,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不断奋斗,努力朝目标迈进,总会得到幸福的。

(3)、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5)、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6)、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刘长卿《感怀》

(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促谋!辛弃疾

(8)、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9)、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0)、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1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12)、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13)、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14)、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15)、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16)、有生者不讳其死,有国者不讳其亡,讳亡者不可以得存,讳死者不可以得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7)、忽一年元旦,潘华和萧雅不约而同到王奉家来拜年。那潘华生得粉脸朱唇,如美女一般,人都称玉孩童。萧一雅一脸麻子,眼齿,好似飞天夜叉模样。一美一丑,相形起来,那标致的越觉美玉增辉,那丑陋的越觉泥涂无色。况且潘华衣服炫丽,有心卖富,脱一通换一通。那萧雅是老实人家,不以穿著为事。

(18)、明代的小说中,商人时常是主角。《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主人公秦重为人忠厚老实,广结善缘,靠自己的勤劳忠厚渐渐过上好生活,并感动了花魁莘瑶琴,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正所谓“忠厚不折本”。

(1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味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论语子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开卷有益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

(20)、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2、醒世恒言名句解释

(1)、(原诗)人面不看看佛面,平人不施施僧人。若念慈悲分缓急,不如济苦与怜贫。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个故事中就是因为一个人的一句戏言导致的一桩冤案,课本里有这篇,就不多说了。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5)、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6)、意思是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7)、洪迈编纂《夷坚志》前后共六十年,其书的刻印也是随编随印,镂版时地不一。《夷坚志》的刻印情况我们只能从洪迈自己所述中了解一些片断。据其《夷坚乙志序》云:“《夷坚》初志(指《甲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版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乾道)八年夏五月,以会稽本别刻于赣……淳熙七年七月又刻于建安。”可见由于当时《夷坚志》的影响较大,仅甲乙两志就曾刻印多次。《夷坚支戊》卷八〈湘乡祥兆〉一文后,洪注云:“桃符证应,已载于《癸志》,比得南强笔示本末,始知前说班班得其粗要为未尽,故再记于此,而《癸志》即刊于麻沙书坊,不可芟去矣。”据此可知《夷坚志》前十志又曾刊于麻沙书坊。以后《支志》《三志》的刻印也很复杂,据黄丕烈所云:“余所藏宋刻,有《夷坚支甲》一至三三卷,七八两卷,皆小字棉纸者。《夷坚支壬》三至十共八卷,《夷坚支癸》一至八共八卷,皆竹纸大字者。”(注:《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则知《支志》至少有两种以上版本。由于《夷坚志》是前后六十年间随编随印镂版不加之卷帙浩繁,费时费资,很难将四百二十卷一次刻印而成,因此汇为全帙的刻本极少。《夷坚志》搜罗广泛,卷帙浩繁,因而也不便披览。人们叹其博大,病其繁杂,在南宋时有人对其加以选编分类,据书目文献记载,当时出现了这样三种选本:陈日华选本据何异写于宋嘉定壬申的《容斋随笔序》言:“仆又尝风陈日华,尽得《夷坚》十志与支志、三志及四志之共三百二十卷(“三”当为“四”),就摘其间诗词、杂著、药饵、符咒之属,以类相从,编刻于湖阴之计台,疏为十卷,览者便之。”陈振孙则有另一种说法:“《夷坚志类编》三卷,四川总领陈昱日华取《夷坚志》中诗文、药方类为一编。”(注:《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这与何异的说法卷数不同。似为繁简本。按:洪迈《三志己》卷七所云,“陈晔日华”与陈振孙所云“四川总领陈昱日华”是否为同一人,尚难判定,姑存此待考。何异的选本何异自云:“仆因此搜索志中,欲取其不涉神怪,近于人事,资鉴戒而佐辩博,非《夷坚》所宜收者,别为一书,亦可得十卷,俟其成也,规以附刻于赣,可乎?”(注:何异:《容斋随笔序》,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叶祖荣选本题为《分类夷坚志》,共五十一卷,分三十六门,一百十三类,反映面广泛,尤其突出志怪成份。属《夷坚志》的精选本。这三种选本编选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使“览者便之”。然由于选者眼光宗旨不同,内容侧重点各异,也显现了不同的特点。陈日华本不重志怪故事,专取与人事有关的诗词杂著,与实用有关的药饵、符咒等内容。何异本更明确提出排斥志怪成分,专取《夷坚志》中近于人事部分,并强调其鉴戒作用。而“叶君之意专取神怪,与陈、何二君宗旨不合。”(注: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民国二年刊本),卷)其实叶祖荣本虽取神怪,但也包含陈、何二本的人事方面的内容,而且更注重警世劝诫的社会作用。《夷坚志》编纂期长,镂版不卷帙浩繁,难以刻印等特点给《夷坚志》的传播带来了困难,加以宋末战乱等原因,散佚者难以补全,因此时至元代就已经亡佚了一部分,人们已无法见其全帙。《宋史·艺文志》也只录甲乙丙六十卷,丁戊己庚八十卷。元人沈天佑刻印《夷坚初志》中甲乙丙丁四志八十卷时,已发现蜀、浙板不存于世,只有闽板尚存于建学,点检诸卷,遗缺甚多,因此他不得不以古杭本补之,终于刻成《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共八十卷。其实这仅占全书的五分之《初志》的一半还不到,他却不无得意地说:“由是《夷坚志》之传于天下后世,可为全书矣。”(《夷坚志序》,可见他根本不知道《夷坚志》有四百二十卷。到了明清,虽然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夷坚志》的零残本不断发现,但人们仍无法一睹其全貌,我们不妨看一下,明、清部分官私书目对《夷坚志》的著录情况:《夷坚志》 一部十八册残缺、一部十二册阙(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十一)《夷坚志》 四百二十卷(明焦竤《国史经籍志》卷四下)第四十三册《夷坚志》(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夷坚志》 十一本(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来字号)《夷坚志》 四百二十卷(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上)《夷坚志》 十册十卷(明祁承邺《澹生堂藏书目》)《夷坚志》 二十卷(明朱睦㮮《万卷堂书目》卷三)《夷坚志》 杭刻 类书类(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夷坚志》 五十卷(明徐@④《徐氏家藏书目》)宋洪迈《夷坚志》 七十卷 原一百卷,今存甲、乙、丙、丁、戊、庚、癸七集。又《夷坚三志》 三十卷 原一百卷,今存己、辛、壬、三集(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洪迈《夷坚志》 四十八卷(清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卷三)《夷坚志》 (失戊集十卷、己集五卷、庚集前五卷、壬癸集全存)六十卷 元人钞文氏三世阅、汪钝翁手跋十二册(清王闻远《孝慈堂书目》)抄本《夷坚志》 野处老人自序 一百卷五函四十册(清曹楝亭《楝亭书目》卷三)《增补夷坚志》 五十卷 宋鄱阳洪迈著(清金檀《文瑞楼书目》卷五)宋本元印《夷坚志》 八十卷(清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 宙字二格)《夷坚志》 宋洪迈 二十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书目》)《夷坚志》 甲、乙、丙、丁四集 八十卷(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本书目》子部)宋洪迈《夷坚支志》 一百卷 与时刻分类五十卷者不同,每十卷有小序,此全书四分之一也(明黄虞稷撰 清 周在浚编《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夷坚志》 甲壬癸 八册,《夷坚乙志》一至三 一册(清黄丕烈辑《求古居宋本书目》)《夷坚志》 八十卷 计十六本 宋洪迈撰 影写宋季闽刊本《夷坚支志》 五十卷 计十本,宋洪迈撰 影写明嘉靖间刊本(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卷三)明清两代书目仅焦竤《国史经籍志》和陈第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为四百二十卷。然两者实为抄录前代书目,并非实有其书,并不反映明代实际藏书情况。《四库全书总目》就曾批评《国史经籍志》说:“《国史经籍志》丛钞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其它一些书目著录的也都是一些残篇断帙。明代胡应麟从小读《鄱阳经籍考》就知有《夷坚志》一书,以后“则遍询诸方弗获,至物色藏书之家,若童子鸣,陈晦伯,皆云未睹,盖琅琊长公,亦不省有是书矣。”(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最后也只觅到一百卷左右,可见《夷坚志》散佚之严重。不仅《夷坚志》全帙已荡然无存,只存一些零篇残卷,就连选本也难逃厄运。宋代的三个选本,何异本只见其说,未见书目著录,究竟是否付刻成书,还是在成书后亡佚,都不得而知,陈日华本,在宋代已刻印成书,且有书目著录和何异之序说为证,但宋以后也未见踪迹。唯独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流传至今。它与其它二本比较起来,既保留了《夷坚志》志怪的主要特点,又包容了二本所具有的人事、符咒、药饵、诗词的部分,它是由《夷坚志》全帙中精选而成的,更接近《夷坚志》原貌,它又比《夷坚志》全帙篇幅小,更易刻印,更易保藏;它分门别类,体例完整,便于阅览,因此也更易流传。《夷坚志》的版本,宋以后就亡佚近一半,从历代著录和现存的版本看,宋以后主要分三个部分流传,即《夷坚初志》的甲乙丙丁四志八十卷部分,《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的零散卷帙部分,《分类夷坚志》五十一卷部分,这三部分各不关联,直至清末才汇为一帙。

(8)、在演讲和沟通中,当我们要表达这样的语意时,可以引用这句话使语言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9)、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10)、(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1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醒世恒言》

(1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13)、(鉴赏)世事纷乱不定,就像一局棋;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输赢,一来一往互相缠斗,争执不下。原诗感叹世事纷乱,争执不休。谁敢说谁是真正的输家或赢家呢?

(1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7)、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8)、官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冯梦龙

(19)、(鉴赏)原诗是在劝人心肠要宽厚,能饶恕人的地方就饶恕人;做人不要太刻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现今常用这句诗来劝人要心存宽厚,切莫为琐事跟他人斤斤计较。

(20)、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3、醒世恒言名句200句

(1)、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由于多视。——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意思是做事不经过反复考虑,仓促而行,就容易出现差错,就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原诗)辛勤好似蚕成茧,茧老成丝蚕命休。又似采花蜂酿蜜,甜头到底被人收。

(6)、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冯梦龙

(7)、脱囚拜相事真奇,仲后重闻百里奚。从此西秦名显赫,不亏身价五羊皮。——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8)、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9)、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1)、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12)、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13)、别看“吏”的待遇不咋地,但是,他们是实际的执行人,衙门内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由他们料理,他们也是直接对百姓收税派差的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描写的就是小吏的穷凶极恶。

(14)、解释: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1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1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8)、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19)、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0)、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柴静仪(239)

4、醒世恒言诗句

(1)、桓公曰:“宁戚之外,岂无人乎?吾欲任鲍叔牙,何如?”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树色尤含残雨,钟声远带斜阳。——张仲素《山寺秋斋》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7)、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8)、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1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11)、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13)、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鉴赏)一只狂奔的马,等他冲到了悬崖边,再想要收紧缰绳去勒住它,已经太晚了;一条漏水的船,等它驶到了江心,才想要修补它的漏洞,已经太迟了。悬崖勒马,江心补漏:代表错误已经造成,这时候再回头已经来不及了。这两句诗常用来劝人做事要有计划与准备,凡是必须三思而后行,才不会造成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因错误而造成的不幸局面。

(16)、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冯梦龙

(17)、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8)、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19)、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5、醒世恒言名句故事

(1)、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鉴赏)走过遥远的路程,就能知道马儿的脚力;人们相处长久,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地。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一个人真正内心,就像在很短的路程中,不容易看出马儿的脚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两句常用来说明唯有长期的相处与观察,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与为人。

(6)、(鉴赏)人在遇上喜事的时候,精神总是特别的开朗振作,就好象月亮到了中秋时候,就显得格外的清明、亮丽一样。“人逢喜事精神爽”常用来形容人逢喜事时,那种春风满面的得意神态;“月到中秋分外明”时常用来描绘中秋时节月儿的明亮皎洁。

(7)、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8)、解释:救人要救他在危急的时候,施舍人要施舍他在困苦的时候。

(9)、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0)、昨夜西风忽转,惊看雁度平林。诗兴正当幽寂,推敲韵落寒帧。——李白《秋景》

(11)、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冯梦龙

(1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13)、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1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6)、解释: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的。

(17)、解释: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