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壮志豪情的古诗精选71句文案

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 1、表现出豪情壮志的诗 (1)、香雾云聚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

1、表现出豪情壮志的诗

(1)、香雾云聚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5)、唐继尧少有大志,及长,即自号“东大陆主人”,刻“东大陆主人”印章一枚,用于所作书画。其所创办的大学,亦以“东陆”命名,表达了诗人决心使东亚大陆人民摆脱西方列强奴役而成为东亚大陆主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进而“并亚侵欧”的雄视古今包举宇内的宏伟志向。这种志向在《言志录》中体现为如下三点:

(6)、这是写于1905年写的《入浴书感》。诗人是由洗澡时搓去身上的污垢,而联想到扫除“胡尘”(外国侵略者)的,表现了对不可一世的帝国主义列强的高度蔑视:别看它们国家如何富强,军队如何强大,统统不过是尘埃泥垢,汗渍腌臜,粪土一抔 ,污水一滴,只要敢于动手,就能把它们清除干净!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8)、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9)、春风也感苍黎苦‖《三月与松坡诸君游昙华寺》

(10)、为什么在这里要刻意反复用上“视死如去”来界定这首无名歌呢?让我们来还原司马迁《史记》里的这段描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1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__。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_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__。

(16)、《次北固山下》中既有实景之美,又有虚景之壮阔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9)、反反复复只此两句,他的身影在道路上远去,歌声由低沉变得高亢,越唱越是激昂

(20)、“         ,        。”

2、抒发壮志豪情的古诗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泌园春·雪》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6)、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7)、          ,                   ,山河表里潼关路。

(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9)、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轮台、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1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1)、10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12)、“                   ,                   。”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5)、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

(16)、《观沧海》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写的是动景,“__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__”写的是静景。

(17)、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18)、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江上渔船越来越稀少。

(19)、由于涨潮,两岸之间的水面比平时更显宽阔;因为风正,船帆便端端直直地悬挂于桅杆上。

(20)、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3、抒发豪情壮志的文段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2)、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而1910年写的《庚戌正月昆明道中偶成》一诗中,更表现了诗人要在民主与国家的建设上超越拿破仑和华盛顿的伟大雄心和抱负:

(4)、从诗中来看,诗人在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语言刚劲凝练,“刚劲”指(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

(5)、A.首联实写妻子在鄜州独看明月的情景,借以表达妻子的思念,也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女儿的思念。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7)、“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波平浪静的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8)、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9)、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10)、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

(11)、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鹊桥仙月胧星淡》

(12)、原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1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4)、下阕转入怀人。紧承上阕,开头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在这如诗如画的夜晚,手执羽扇,头戴丝巾,临江望月,酒意浓浓。当词人独自享受这良辰美景时,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友人赵伯山,于是即景抒情,让这绵长的淮河,带去对远在异地的赵伯山的思念吧!词人称赵伯山为“宗英”,而自己又因举止在放被时人称为“米颠”,故二人相知甚深,息息相通。“举首宗英醒更狂”,是说在恩念赵伯山的同时,他酒醒了,人也醒了,直言不讳地说自己酒醉狂放,酒醒更为狂放。

(15)、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极易让人联想到,将士戍边的时间之长,战争的频繁,以及环境的恶劣等,均在这短短的七个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霸气、充满热血的一面。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诗句,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16)、《夜雨寄北》中暗含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__。

(17)、《次北固山下》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借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8)、因此,我们可以说,唐继尧的诗,既有“大江东去”的阳刚之美,也有“晓风残月”的阴柔之情;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慨,也有缠绵悱恻的似水柔情。

(19)、《桃花源记》中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对话,引出桃花源人对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的句子是:“        ,        ,        。”

(2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4、抒发豪情壮志的成语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丘迟《与陈伯之书》

(2)、结句语调陡精平和,表达了词人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折回落,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五岳寻仙不辞远,一身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6)、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7)、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                   。”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D.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塞空虚、将士遗孤得不到体恤的弊政。

(10)、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11)、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