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著精选144句文案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名篇有哪些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里房屋众多,像蜂巢紧密,像涡旋环绕,多到“矗不知其(乎)几千万落”。 (2)、38 (1)在《诗经·氓》中,以桑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名篇有哪些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里房屋众多,像蜂巢紧密,像涡旋环绕,多到“矗不知其(乎)几千万落”。

(2)、38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靓丽的两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30 (1)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设喻,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是,蚯蚓能吃到泥土,喝到泉水,这就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4)、★(3)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孟子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第9頁.

(5)、18 (1)《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说的是小伙子都喜欢美丽又贤惠的姑娘,这是人之常情。

(6)、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7)、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8)、37 (1)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表明诗人就算被杀,他的志向也不会改变,不会被挫败。

(9)、30 (1)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设喻,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是,蚯蚓能吃到泥土,喝到泉水,这就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10)、基于道统论的“道”就是义利观的“仁义”,义利之辨的“仁义”就是道统之传的“道”,《孟子》一书得以匠心独运、首尾呼应,首章是功利与道义相互博弈的开局之篇,末章是仁义之道世代相传的收官之作,义利观与道统论因而成为孟子思想的两大核心理念。

(11)、14 (1)《庄子·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那么,他还依靠什么呢!

(12)、20 (1)在《庄子·逍遥游》中,汤和棘的对话里描写大棚鸟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的一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3)、33 (1)屈原在《离骚》中说,把荷叶荷花制成衣服,别人可能不理解他的高尚,但他表示:“不吾知其亦已兮”,只要我的内心的确是美好的。

(14)、(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描写宫女们打开了镜子,就如同群星闪烁一样,使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4 (1)《左传》的《曹刿论战》里记载,在鲁庄公的战前表现中,曹刿认为做到了取信于民的一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暖花开比喻冬雪纷飞的一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18)、(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后,就算在美好的日子里,还是一人独饮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9)、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20)、(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描写宫女们打开了镜子,就如同群星闪烁一样,使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孟子名著

(1)、其体依仿《论语》,不似诸子自立篇目。大率起《齐宣王》至《滕文公》三册,记仕宦出处;《离娄》以下四册,记师弟问答杂事。迨归自梁,而孟子已老,于行文既绝少,又暮年所述,故仅与鲁事,分附诸牍末。其后门人论次遗文,分篇列目。以齐宣旧君,不可用以名篇。

(2)、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2)《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确定自我与外物之别,又能“辩乎荣辱之境”。

(4)、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5)、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6)、(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有高山阻隔,只有鸟可以飞越山顶的两句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7)、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8)、13 (1)在《诗经·氓》中,女子用“信言旦旦,不思其反”两句,控诉男子当初誓言真挚诚恳,但没想到婚后竟会变心。

(9)、(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0)、(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示,渴望建造千万座房屋,这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诗人的博大的胸怀。

(11)、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2)、在这里,孟子通过舜的例子指出,“修身”“事亲”与“养老”关乎人间伦理的确立。帝舜以德报怨,不计瞽叟前愆而奉孝于前,这不仅是帝舜个人德行的昭彰,同时也是帝舜以天子至尊的身份,为社会树立了父子纲常的高标。不是通过法律刑罚,而是通过躬身亲践来确立社会的伦常,这也是帝舜能实现“垂衣拱手而天下治”的原因。

(13)、鴻溝水系歷經前後兩次修建,最早在惠王十年,而據史書所載魏國是在定都大梁後才開始修建鴻溝。因此魏遷都大梁應在惠王十年之前,按照古曆法推算惠王四年、九年四月均無甲寅,六年四月初九日即為甲寅。且從《七年大樑司寇綬戈》的銘文來看魏遷都大梁的時間應在惠王七年之前,而惠王四年遷都的記載應是周顯王四年,即惠王六年,因此本文認為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7)作者為什麽提到“甲寅”呢?是因為《汲冢紀年》中提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14)、11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用“走路”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15)、(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征人因边患未平,不甘心无功而返的一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16)、(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又富于哲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月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得到,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18)、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0)、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孟子全文原文和译文

(1)、(2)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也是主旨句)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16 (1)荀子《劝学》中指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借用“流水”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3)、(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两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借眼前景物暗示诗人羁旅他乡之愁汹涌难平的一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5)、“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6)、(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7)、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8)、★(5)司马迁:《史记·魏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35頁.

(9)、而《晋书·束皙传》载:“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鳌王家,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鳌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8)可知《汲冢紀年》應為魏國史書,相較其他材料則更為可信,所以其文以“甲寅”為重要的考據證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指出,“魏惠王六年夏正四月朔日为丙午,九日甲寅,与《水经注》所引《纪年》‘迁都条’的年月日相合”,肯定“六年说”无误。又阮刻本《孟子注疏》為“惠王齊、趙共伐我邑,於是徙都。”,其中的“二十一”的“‘二’,阮刻諸本同;閩本亦同。

(10)、10 (1)《庄子·逍遥游》中,用“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三句,写出了列子乘风出行轻盈美妙的样子,庄子认为他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有所依靠。

(11)、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1-7   试题汇编201-31   试题汇编201-30   试题汇编201-31   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1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13)、(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听到客人哀怨的箫声,他面带愁容,问客人为什么吹得如此悲凉,客人于是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成长,要经受磨练,这种磨练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8)房玄龄等撰:《晋书·束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3頁.

(16)、(2)在《赤壁赋》中,客人描写自己与苏子一起在扁舟之中,举杯劝酒共饮的两句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17)、26 (1)李白《行路难》中,诗人从正面描写出行路之难,以象征他人生道路上充满障碍的两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8)、(2)《醉翁亭记》中,描绘琅琊山春天和夏天花木景色的两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9)、(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大漠封冰,满天阴云,意境雄浑壮阔的两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20)、雷學淇《紀年義證》“魏徙大梁之說,當從竹書。魏之遷都,不必定因秦虜太子,地東至河,逼近安邑也。戰國時,秦及韓趙皆當遷都,豈皆有所逼乎?且《世家》謂襄王五年,始予秦河西地,七年,始盡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時,秦地亦未嘗東至河也。”(12)魏遷都大梁蓋是為控制東部領土,爭取更大的發展機遇,是魏進行東進戰略的必然舉措,則魏惠王東遷并非畏秦,而應有爭强發展、地理位置便利、尋找最佳國都據點等多方考慮之可能。

4、孟子的名篇佳句

(1)、《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2)、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3)、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5)、(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7)、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8)、(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描绘船只宽广的江面上扬帆而行的两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2)、9 (1)韩愈的《马说》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有千里马。”

(13)、民国三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

(1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15)、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16)、(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地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7)、“惟心之谓与?”这说的是什么?就是养着这一颗真正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法尔如是的自性清净心,他本来存在、本是如此。你只需要在正常的、阳光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行当中,它自然得以发生、发现、发明,自然发挥出它本有的性情。这个仁义之心本自具足,不是向外面去得来一个什么,怕就怕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这种种的东西让人发狂。

(18)、19 (1)《诗经·蒹葭》开篇,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起兴,以凄冷的秋景,衬托出诗人对意中人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1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安慰即将分手远去的朋友,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共同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孟子》名篇

(1)、★(4)定浩:《孟子讀法》(M).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

(2)、我们在读《感应篇》的时候,那里边说“久久行之,自有不测之效焉”,那个久久,我们都知道是个时间概念,那久久到底有多久?久久到底是多长?那就看你能否时时居正,在时时居正当中又能够循序渐进、绵密不断地用心用力,虽然说用力又不要用力过猛,用力过猛了,又有一个欲速则不达。

(3)、(3)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畅饮之后唱起歌来,其中借“美人”形象表达出他仍对理想有追求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4)、9 (1)韩愈的《马说》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有千里马。”

(5)、而“仁义”两言为全书纲领,孟子所谓愿学孔子,以直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法治法,无出乎此。因割其六章冠首,而以《梁惠王》题篇。又特变文曰“孟子见梁惠王”,以尊其师。今《尽心》卷下尚有“梁惠王”一章,可证也。(11)

(6)、(2)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借助比喻,描写大弦小弦交错演奏时音乐的清脆动听。

(7)、7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野草鲜嫩,桃花到处飘落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朱熹指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7)从整个儒学史看,这是“仁义”二字最经典的解释。此前此后,无出其右者。仁是心的品德、爱的道理,义是心的裁制、事的适宜。以心爱说仁,敞开了爱情,仁在爱情之中;以心事说义,呈现了事情,义在事情之中。仁敞开了心爱者的爱情,义呈现了心事者的事情。

(11)、34 (1)《论语》中记载,曾子曾经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们任务特别重大,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12)、(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3)、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4)、★ (2)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5頁.

(1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成长,要经受磨练,这种磨练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第二十七章讨论了孟子对仁义礼智的定义。首先,陈岳博士对杨伯峻的译注提出了批评,认为杨译未能抓住孟子在此处的定义。然后,陈岳博士援引李景林先生的通释,将此处的“实”译为“实质”,即“仁的实质内容是侍奉双亲之情,义的实质内容是敬长之情”。

(17)、(3)李煜在《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在残月之夜,孤独惆怅,寂寞登楼的两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8)、(2)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一句,写诗人采集荷叶来作上衣,象征自己要追求高洁的情操。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吗,表达作者以读书求学为乐,甘于清贫的两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杜甫《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如果诸侯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大夫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城邦,士庶人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亦即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追逐物质利益,上上下下都只是一门心思追逐各自的物质利益,那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家国同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将分崩离析。

(4)、诸位亲爱的悦友: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学习《孟子·告子上》第八章。这一章我们也学习了好几次,这一章在历史上有一个名词就叫“牛山濯濯”,这一篇也是《孟子》当中的名篇。牛山,本来是草木茂盛,为什么光秃秃的一毛不长,成了一个光秃秃就像洗过一样,所以后人总结一个词汇“牛山濯濯”。“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以牛山濯濯来比喻人,“人岂无仁义之心哉?”这个仁义之心是本来就有。只要是个人他就有仁义之心,这是与生俱来、是无始无终。但是“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这两段两句反问。前面说“此岂山之性也哉?”这里说“是岂人之情也哉?”山之性、人之情各有其性情,本来是那么样的美好,但是后来变成牛山濯濯,变成禽兽之行,那都不是它的本来状态。已然显现出这种情状了,孟夫子一句话总结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里面的消、长,如何消?为何长?一定是得其养而自然增长,如果失其养,当然也自然消亡。以牛山濯濯来比喻人之性情,这个道理也很明白。

(5)、21 (1)《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三句,写出了大棚在海上激起千里浪花,凭借六月大风而高飞万里的壮观景象。

(6)、第十八章讨论了家门内外的分别。首先,陈岳博士引用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一句,对本章大义进行了系统总结。

(7)、6 (1)在《诗经·氓》中,女子婚后直接痛斥男子没有准则,感情多变的两句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8)、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s:锲而不舍的出处。

(10)、37 (1)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表明诗人就算被杀,他的志向也不会改变,不会被挫败。

(11)、(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2)、50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居住环境间接表明“我”内心苦闷的句子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3)、《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15)、本讲承接上讲,讲《离娄上》篇的后十八章。陈岳博士指出本篇前十章,孟子通过对仁心和仁政关系的深入剖析,确立了从个体的仁心到普遍仁政的总体规模。这后十八章,便是孟子实现从“仁心”到“仁政”的具体手段,陈岳博士将其总结为:“修身”与“养老”。

(16)、相傳魏國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代,《史記·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5)晉獻公十六年的時候因畢萬有功“以魏封毕万,为大夫。”(6)其後人便從國名為魏氏。畢萬生武子,武子生悼,悼生嬴,嬴生獻子。

(17)、(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安慰即将分手远去的朋友,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共同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片竹简(或木片)。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呢?”

(19)、(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地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0)、(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夜间烟水朦胧之景的一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1)、31 (1)在《诗经·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不是来换丝而是来向向女子求婚的两句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4 (1)《左传》的《曹刿论战》里记载,在鲁庄公的战前表现中,曹刿认为做到了取信于民的一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以道义论而不是功利论为特质,以原则政治而不是利益政治为皈依,以理念利益而不是物质利益为关切,但它大致不出《孟子》首章的范围。两宋的儒家学者特别看重、恪守义利之辨。程颢说:“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20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21)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张栻说:“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辩。”(23)陆九渊将义利之辨当作人们高尚其志的不二法门

(5)、(2)李白《蜀道难》中谈到蜀道的来历,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引入“五丁开山”的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

(6)、42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7)、33 (1)屈原在《离骚》中说,把荷叶荷花制成衣服,别人可能不理解他的高尚,但他表示:“不吾知其亦已兮”,只要我的内心的确是美好的。

(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太史公曰”为:“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人们通常认为,司马迁从《孟子》首章的“何以利吾国”讲到《论语》“放于利而行,多怨”,不仅旨在显示孔孟义利观的高度一致,而且旨在彰显义利之辨是《孟子》首章的思想主题。

(9)、摘要:本次讀書會讀了《梁惠王上》,我們大概遇到了以下幾個問題:首篇為《梁惠王》的原因;梁惠王的家世情況;梁惠王遷都的時間與原因等。

(10)、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11)、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2)、以上我们简单分析了儒家之“道”的三个意思。那么,“深造之以道”,意思是说一个人追求真理、追求价值,并且还要培养一种好的方法,去追求这些真理、这些价值。这也是实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实现自己叫“自得”,这个概念我们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努力获得知识,提高造诣,便是自得之道。那么,不断地自得,就会心安理得,这叫“居之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积累越多,能够凭借的东西就越多,于是取用起来将“左右逢源”,所以孟子说君子一定要“自得”。我们说,儒家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它的核心是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实现自己,也就是“自得”,这是儒家追求的一个最高的或者说普遍的概念。

(13)、正在走下坡路的梁惠王,其实根本不具备对孟子傲慢的本钱!这从他急迫地追问“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就可略见一斑。这个“利”字到底指什么?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刺孟》曾说:“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

(14)、31 (1)在《诗经·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不是来换丝而是来向向女子求婚的两句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5)、朱熹经由《孟子》首章提出了“仁义”最经典的解释,《孟子》与“仁义”又是什么关系呢?程颢、程颐曾说:“仲尼言仁,未尝兼义,独于《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孟子言仁必以义配。盖仁者体也,义者用也,知义之为用而不外焉者,可与语道矣。世之所论于义者多外之,不然则混而无别,非知仁义之说者也。”(9)

(16)、(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蓬草”“大雁”自比,表达诗人孤独惆怅之感的两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7)、另外,类比推理、定义判断、言语理解等题型也时常涉及。

(18)、19 (1)《诗经·蒹葭》开篇,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起兴,以凄冷的秋景,衬托出诗人对意中人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19)、“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20)、(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小船在江中漂流时,感觉就如乘着风中飞行的一句是:“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

(1)、(2)李白在《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三句对蜀道艰难的再三感叹,仿佛也是诗人对仕途险阻的嗟叹。

(2)、下面第十五章是讲如何学习的问题。大家知道,学习知识从基础的训练到很高程度的掌握,要弄明白并不容易。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并且能够非常详细地说明它。博学的时候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可以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孟子说不仅要广博地学,还要很清晰地懂得里面的道理,能够详细地说明它。不过,这样还不够,还要做到“将以反说约也”。这句话读起来很拗口,其实简单来讲,就是“将以反约”。意思是,通过广博的学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大的概念产生了,但是可能有些漫无边际,所以还要回过头来把它简化、概括,抓住它的核心和要旨,这就叫“约”。这个也很重要。孔子讲过“学”和“思”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不好,只思考不学习也不好。只学的话,把它记下来了,也能把记下来的讲出来,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可能并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加上思考。但是只是思考,不去学习,就是空想,也不行。所以,对一个具体知识,要认真学习,还要仔细思考,真正领会里面的道理,特别是要抓住它的核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说言论都有宗旨,做事也都有根本。孟子在这里也是强调类似的道理,要广博地学习,但又不能一直限在琐碎的知识里面,要概括出它的纲领,抓住核心的思想。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一部长篇小说,会关心它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从中领会到什么精神呢?我们就得去思考,要抓住它的灵魂。人生也一样,要抓住根本问题,有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去追求。

(3)、(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叹,指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统治者爱豪华,而人们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4)、(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两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