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对偶的形式 1、春节对联及对联的含义(30道) (1)、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
春节对联对偶的形式
1、春节对联及对联的含义(30道)
(1)、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2)、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3)、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4)、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5)、上下对联的构成、词义的协调、语序的安排、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都符合规律或习惯,相互对应。上下连接的流动节奏是相同的。根据声音节奏,可以用“两字一段”来确定节奏。节奏点与句子中使用的单词顺序一致,单个单词占一个部分;它也可以根据语义节奏,即与声音节奏相同或不同。有三个单词或更长的单词不应该分开,它们的节奏点在最后一个单词中。
(6)、 数字联: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有某种特殊的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
(7)、内容应该是相关的,上下相连。上下对联的意思必须相互联系,但不能重复。
(8)、这三副行业联写得绝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曾经的辉煌和普及程度。回过头来看当下,更能使人体会到恢复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9)、第二“要适时”,也就是要有时代的特征。与过去相比,如今过节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许多地方禁燃爆竹,你还在写“爆竹声声辞旧岁”,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10)、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11)、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12)、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13)、第三“要避俗”,这是当下春联鉴赏与写作中的一个大问题。春联固然是属于民间习俗,但此“俗”绝非彼“俗”,不要一到鸡年就想到“金鸡报晓”,一到马年就是“万马奔腾”,一到羊年不说也知道,就是“三阳开泰”了。现在马上就要到狗年,网上狗年春联已经铺天盖地,一片“狗叫声”,加上送走的又是鸡年,真是闹得“鸡犬不宁”:
(14)、“一三五不论”即句中逢单的字,平仄要求可以宽些;“二四六分明”即句中逢双的字,平仄不能含糊,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音节重点落在逢双的字上,这样读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节奏美及韵律美。
(15)、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16)、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17)、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千百年来,它像一枝怒放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音符。红红火火的对联贴出来,既寄托人们良好的祝愿、弘扬新时代的文明家风,又给节日披上了喜庆的盛装。
(18)、然细考之,对对子和联语还是有所区别的,用来对对子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句子;而联语只能是句子。
(19)、据说起源于五代以后的蜀王孟昌,他在卧室门板上的桃符上写着:“新年收玉清,佳节叫长春”,意思是“刻桃符”(见《蜀桃五》),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这是因为清朝的对联学者梁章举在他的对联《从化》中引用了“蜀道武”。然而,根据《联总览》的考证,梁章举将“以言为工”改为“以言为工”。《蜀道五》的原文认为,这副对联是辛寅勋写的,而不是孟畅写的。宋代不同的史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把作者归为孟畅之子。因此,这副春联的作者仍然是个谜。
(20)、当然,也能为银行人写个对子,比如说:行长。
2、春节对偶句
(1)、楹联是书面语,更正式,同时,学术性也更强。楹联是一门学问,上下联如何对,是有很多讲究的。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如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说到对联,种类很多。比如迎春用的春联,喜庆用的喜联,祝寿用的寿联,悼亡用的挽联,还有游戏用的游戏联,行业用的行业联,围绕某个主题写的主题联,等等等等。上面这些对联都是供一时之用,不是长久悬挂的,有的甚至从来不挂。唯有楹联,是镌刻或者书写在壁柱上的,它的长久性决定了它的地位,所以楹联也就成了对联的通名。
(4)、我们可以把联语、春联都理解成对对子,比如旧时蒙学读本中,就有一本叫做《笠翁对韵》,它是为写诗词做准备的,讲的就是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是最适合对对子的,因为它一字一音,又没有词尾变化,加上声调丰富,天生就有一种整齐的结构美和多变的节奏感,这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把英语的“天”与“地”相对,就变成了sky对land,是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的。
(5)、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6)、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因为平声字悠长,而且响亮悦耳,作结尾较好。有时把对联的上下联左右次序弄颠倒了,人们读起来感到别扭就是这个原因。
(7)、昨天咱们讲了门神,那今天,我们就说说门神的千年搭档——春联。
(8)、肖亮宇同学用楷书欧体书写了这副对联,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万事如意,福星高照,他的学习成绩步步高升。他也希望科大实验尚丰校区如初升的红日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成为一所如家一样温馨的学校,一所学风优良的学校,一所师生共同进步的学校,一所能带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的学校。
(9)、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10)、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11)、春联最初起源于桃符,起到辟邪驱灾的作用。表达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是春联形成的直接缘起。过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的风俗至少起源于汉代。
(12)、春暖风和紫燕穿柏诗里面——秋高气爽黄莺颂柳画中诗
(13)、这个对子可以百搭使用,如果增加点年味,不妨看这个:
(14)、对联长短不只短一两个字,它可以长达数百个单词。春联有多种形式,包括正对联、负对联、流动对联、对联球对联和集体句子对等。然而,无论使用何种对联和形式,它们都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5)、○近几年,他们改进印刷工艺,在第一次印刷成型的基础上,对春联进行套印,在字体边缘加印一次烫金的颜色。
(16)、对联的诞生并不算早,但是,它的发展却是异常迅猛的。王安石的《元日》诗,写的正是当时家家贴春联的盛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7)、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18)、春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19)、一对对联由两部分组成:上联和下联。上下句子的数量相等,相应句子的字数也相等。上联和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词具有相同的词性属性,或符合传统的对偶类型。
(20)、我想对当下的春联鉴赏与写作提出一些看法,归纳起来是“六要”。
3、春节对偶的对联佳句
(1)、对联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已经融入到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中了。
(2)、松香竹香梅香香风阵阵——天美地美人美美意重重
(3)、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4)、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5)、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6)、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7)、 拆字联: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8)、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9)、行文至此,我觉得还要重申的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而认识春联,了解春联,写好春联,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10)、讲了对偶、对仗和对联,它们三者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大家知道,汽车的驾照是分ABC的,A照可以开B照C照规定的车型,B照可以开C照规定的车型,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要类比的话,对仗如同A照,对联如同B照,对偶只能算是C照了。所以,好的对仗是可以直接悬挂在墙壁上或者镌刻在柱子上的。比如我曾亲见柳亚子先生手书的一副对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便是出自龚自珍的七律《咏史》。
(11)、走进东李村,放眼望去,满眼是红红火火的红纸,到处挂着印满祝福的春联,透着一股过年般的喜庆祥和气氛。春联印刷中以户为单位是手工印刷,土法制成。一个户就是一个印刷作坊,规模不大,就三四个人,从春联的选词、制版、印刷、切割、进料、生产、销售,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他们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印刷春联,为村民摸索出了一条解决富余劳力,勤劳致富的路径。
(12)、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3)、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4)、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15)、春联的平仄规则可以表述为,春联的上联或下联中,同声调字连用超过三个时必须更换平仄,所有汉字的声调必须平仄相间。春联的对偶规则可以表述为,春联的上联和下联中,构成对偶的汉字的声调必须平仄相对,即汉字的声调在平仄格式上完全相反。最重要的是,春联的上联结尾字的声调必须是仄声,春联下联的结尾字的声调必须是平声,这是受律诗中组成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影响,出句用的仄收式,对句用的平收式。所以,仅凭最后一条规则,就能有效区分春联的上联和下联。
(16)、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17)、平仄是汉语汉字的声调。就中古汉语而言,平声是指平声,仄声是指上声、去声、入声。中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就普通话而言,平声是指阴平、阳平;仄声是指上声、去声。春联的平仄规则是指春联用字的声调必须平仄交互。春联的对偶规则是指春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句式和语法完全对称。本质上,这种形式上的基本特点或基本要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视角来看,体现的恰恰是对音乐的和谐之美以及建筑的对称之美的美学追求。
(18)、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19)、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0)、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节对联楷书书法,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4、春节对联对联对联
(1)、第一副是理发店:挥舞双拳,打遍天下英雄,莫敢回手;运动寸铁,削平宇内豪杰,谁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