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精选125句文案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认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0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 (2)、孔子很看重人内心的诚敬,也深知言语跟一个人内心的关联,所以他说,“言思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认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0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

(2)、孔子很看重人内心的诚敬,也深知言语跟一个人内心的关联,所以他说,“言思忠”,“言忠信”。意思是,心里怎么想,嘴上就应该怎么说。但孔子其实是个心理因素不太稳定的人,情绪不好时,他也会言不由衷,甚至听上去,还有点阴阳怪气。

(3)、仲由很不高兴地逼着老师给个说法:明明知道那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名媛,老师你怎么能去见她?你成天给我们讲什么非礼怎么着的,自己怎么没有把持住呢?再说你这当师傅的名声要是坏了,让徒弟们今后怎么在江湖上混?

(4)、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任鲁国大司寇,共有4年时间为官,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从政岁月。虽然时间短暂,孔子却以“夹谷会盟”“堕三都”等著名历史事件留名青史。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篇第十八(凡11章)

(6)、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7)、鲁迅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尼采在极其孤独中将自己比喻为太阳,孔子在世莫我知中,想到了天。躁郁苦闷,让中西两位相距遥远的哲人、思想家的心境,在痛苦的人生轨道上,奇妙地接近了。

(9)、三跪九叩是礼,男当太监是礼,纳妾也能是礼。

(10)、子贡问:“他说您不怕辛劳艰苦、不为自己谋求,我能理解;然而有如‘丧家之狗’是什么意思呢?为何您说承担不起呢?”

(11)、“第讲孔子,要讲诸子平等。”相较于冯友兰先生“讲诸子,独尊孔子”,他更倾向于胡适:“儒学只是盛行于古代中国的许多敌对学派中的一派”,“只是在灿烂的哲学群星中的一颗明星”,不是“精神的、道德的、哲学的权威的惟一源泉”。

(12)、子贡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对姑布子卿的评价没有意见,惟独推辞了“丧家之狗”的说法。孔子说:“这我哪里敢当呢?”

(13)、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庄子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14)、至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死后登上圣坛,成为圣人。既便是汉代,对孔子的贬损也没有完全禁绝,可见学术与思想的争论始终存在。庄子损他,韩非子骂他,高手之间的论战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耀眼的花絮。

(15)、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其祖上为宋国贵族。他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家境贫苦,但他自小喜欢学习(主要是周礼),且学无常师,虚心求教,三十而立,于礼有成。青年孔子为了生活,干过一些底层工作,如委吏(管仓库、会计的)、乘田(chéng,管畜牧的)。三十多岁时他曾问礼于周,求仕于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但齐景公并不想用他,于是36岁时他回到鲁国,此后至到50岁,他主要在家修诗书礼乐,教书育人做学问。

(16)、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大臣,他从台下跑上来,大喊,不行不行。两国的国王要订和约,怎么乐队的人上来却拿着武器,这不合礼仪。我们两国订约,怎么可以用少数民族的乐队,这也不合礼仪。

(17)、还有一次,还是子贡在身边。孔子又感叹:唉,我真的什么都不想说了。子贡应道,您要是不说,我们将来怎么跟人说呢?孔子又像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天说了什么吗?春夏秋冬,百物生长,天说什么了?

(18)、另一次,是晋国的某位大夫,也弄了块“二龙山”的地皮,扯起了反旗,“佛肸以中牟畔”。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的流亡途中,听说佛肸想叫自己过去帮手,居然又动了心,结果还是被子路给搅黄了。这回老夫子很有些情绪,冲子路说,他是反贼怕什么?不是有种坚固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碎吗?不是有种洁白,怎么染也染不黑吗?难道我就合该像只匏瓜,光挂着,不能吃?

(19)、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

(20)、就拿中医来比喻,儒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养生从而不得病。法是人在得了病的时候治病救人的。企业的管理应该也要有两本制度,一本是强制执行的,一本是规范言行提高修养自行遵守的!任何一个团体中都应该有这两种制度,才能和谐的良性循环的相处!

2、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1)、现在不少地方,计划着要建孔子文化广场,要塑孔子雕像,有的已经塑好立起来了,基本都是庄严肃穆,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模样,让人看了甚感雷同乏味。为什么不可以塑一些快乐、风趣的孔子像呢?即使塑成像某些百货商店里的那些黑人模特,笑得简直夸张到极致,也不是不可以的。

(2)、姑布子卿相人神准,他观察孔子外貌气宇轩昂,犹如帝王之范,只是脊背瘦弱显示没有帝王之命,奔伊波劳苦必是难免。他也一直听说了孔子的淑世理想和积极力的行动,当他直面孔子时,一定观察到孔子内心对世道败坏的深切忧患,表露无疑,所以连说了三次“子何患焉”给孔子打气!

(3)、0 《诸子百家》:回望那个可以相信梦想的时代

(4)、孙子。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5)、但是《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温馨的,他是一本实际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门下弟子的纪录册,他与学生间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不时还有风趣、温馨或轻松的画面洋溢其中,学生都是从内心真正去尊重老师的,要是学生对老师不满也可以提出抗议,这些事都令学生感到有趣和新鲜。

(6)、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该说的说,见有不对,也说他两句;但说过就是,千万别太固执,自讨没趣。后来子游把孔子这话精炼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还是话多招人烦。

(7)、比如,管理国家,一定要讲究规矩。国王要有国王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当老爸的,要有老爸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守规矩。

(8)、孔子路过匡地的时候,由于他长得像阳虎,阳虎曾经虐待过匡人,匡人就把孔子拘禁起来。拘禁了五天也不放人,孔子的学生又害怕又着急。孔子却说:“如果老天要灭绝这些文化,后代的人就不知道这些文化了。如果老天不灭绝这些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9)、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第十二(凡24章)

(10)、孔子从不谈论怪异的事情、暴力的事情和鬼神的事情。这些事情,孔子也认为不庄重。

(11)、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14)、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子路(名仲由)、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公西华(名赤)侍坐。

(16)、孔子跟他曾相处无间的凡尘俗世,就非得要如此森严壁垒,方能显示出伟大卓绝么?

(17)、齐国和鲁国曾经打过仗,后来决定和解。两国的国王选了一个地方,建了一个高台,要在高台上办一个和解的仪式。

(18)、就像之前讲的,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的,但也有人认为他为人处事缺点很多甚至还有杀过人,所以接下来就说说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关于孔子的面孔,《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是个长眼高颧骨的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奔颅头。《荀子》上则说“仲尼之状,面如蒙亻其 。”蒙亻其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既然是用来吓唬鬼魅的,其样子狰狞可怖自然可以想见。史料上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录。那是当年孔子仓惶从宋国逃出以后,在郑国又和门人走散了,有人见他独自可怜兮兮地站在东门的城墙根下,就对到处找他的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传说中尧正是瘦长的身子,“河目隆颡”的脑袋,而“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皮肤泛着青色,禹的身高据史载正是九尺二寸。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说他还是个腰长腿短的人吧。

3、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200字

(1)、但是,据朱熹《四书集注》所注,孔子平生并没有这些经历,故“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当如此尔”。

(2)、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无论怎么看,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华夏几千年,他编篡的书籍成为了万古财富,他著述的学说至今被众人景仰。这是货真价实的,没有抄袭,没有拷贝。

(4)、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5)、随着《论语》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其实不是我们在读《论语》,而是《论语》在读我们。它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光,不断去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微光,并循着那道光找到了我们。

(6)、还有一次,是孔子当上鲁国的大司寇兼行使国相职务时,刚一上任便杀了少正卯。据他自己说,他杀少正卯是因为这个人有五个问题。其博古通今但用心凶险,其行为邪僻但意志坚定,其言辞虚伪但很雄辩,其博闻强记但关注的都是奇谈怪论,其随顺错误的说法但善于文过饰非。此人是一代奸雄,不除将会是鲁国的心腹大患。

(7)、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 (5)  ,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8)、这是《论语》全书中,很少有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一章。大意是,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过东西,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就指使门人说,就说我病了,见不了他。门人走出门去,正准备传话。嘿,孔老先生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将起来!——故意让屋外那家伙听到,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9)、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0)、孔子说,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土地不好,他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好的工匠,也不一定能做出人人满意的东西。我们研究学问,应该不管收获,只记得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因为没有人接受,就去改变自己的学问,顺应别人,那就太没有理想啦。

(11)、孔子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向社会广开教门,只要拎一块干肉来的,没有不教的。如此低的入学门槛,跟如今社会形成鲜明对照,也为孔子招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弟子盖三千焉”。

(12)、子路率尔(急遽的样子)而对曰:“千乘之国(方百里的国家),摄(夹)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继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意为义,指明辨是非之理)也。”夫子哂(微笑)之。

(13)、典籍里的中国上新,来和我一起读《论语》吧!

(14)、那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儒家学说认为,人的一生如果达到三立,才能成为圣人。哪三立呢?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孔子的德行无疑是很优秀的,在他的言行录《论语》中有充分地表现。立功方面,孔子提倡礼,主张仁政,孔子在出任鲁国中都宰和大司寇时,史书中记载道: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见政绩很不错。孔子还在在任期间让齐国归还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并平定了一次鲁国的叛乱。因此,在立功方面,孔子也起得了很大的成就。

(15)、假如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放在一块,平等地来评选个人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得分,估计孔子最多只能挤进前五名。至少,那个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要排在孔子前面。仲雍、曾子、子游等,都可能排到孔子的前面去。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

(17)、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论语》:礼与仁》(推荐)、《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推荐)、《中国思想史》

(18)、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9)、葛兆光2007年5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载《解放日报》2007年5月13日,又收入《看澜集》)

(20)、《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4、两小儿辩日看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八佾篇第三(凡26章)

(2)、孔子对自己的方法很有信心。他曾经说,如果哪个国王愿意用我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成绩,三年就会有大变化。

(3)、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庄子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4)、邪教都有个共同点:压制人性,尤其迫害女性。

(5)、(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6)、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我弹得还不够熟练,我再练练吧。

(7)、屡经磨难不放弃。在那样的时代,道路交通非常不便,一直风餐露宿,坚守自己的学说与信仰,没有打退堂鼓。书籍被雨淋,就地晾晒(多地遗有晒书台);问路(问津)被嘲讽,毫无怨气。展示了一个学者的品质。

(8)、性急,敏感,加上不肯放弃而又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主义,使孔子终生徘徊在春秋末期的政坛边缘。

(9)、要亲近传统,理清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孔子是首先需要了解的人物。

(10)、卫国的国王曾经打算用孔子。可是卫国国王跟孔子说话的时候,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天上的大雁,漫不经心。孔子认为这样的国王不礼貌,没有诚意,对道德的追求不够强烈,于是离开了卫国。

(11)、冉求可能是孔子知名弟子中,最没有宗教感,甚至没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他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也让自己的朋友,生活得好一点,也确实学到了够用的本领。冉求是个袭人式的人物,他事孔子恭敬如父,但孔子就是不感冒他。

(12)、孔子地位被如此推崇是理所当然的,搞懂以后就知道他的伟大是实至名归的,我们国家出了一个这样的圣人,不要被我们自己给辱没了!

(13)、在这种基础上谈论孔子,要做到不盲人摸象,不两小儿辩日,难。

(14)、有一次,孔子跟老师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只学一首曲子。老师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很熟了,可以练习一下新的曲子。

(15)、当然,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先哲,也不只是一个偶尔开开玩笑的好人或者老好人,他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其中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的处变不惊。

(16)、从此,孔子就在卫、曹、宋、郑、陈几个小国之间转过来,转过去,始终都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实现心中如火一般的从政理想,孔子明明知道卫灵公“无道”,还是在卫国呆了最长时间。期间为了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又被子路疑心,只好有些狼狈地对天发誓。后来,林语堂编了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好像把这弄成了孔子的一段绯闻。说到底,都是政治惹的祸。

(17)、一方面,它帮助皇权维系了中国,另一方面对于皇权,它又是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儒家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对抗专制不公、为民众争取福祉的道德武器。

(18)、孔子进一步把女人和小人等同,甚至不当人看。

(19)、(注释)⑴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⑵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⑶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20)、“第讲孔子,必须去圣,‘去圣乃得真孔子’。什么是‘真孔子’?就是先秦时代的孔子,《论语》里面的那个孔子。什么是‘假孔子’?就是汉以来帝王封圣的那个孔子,经学诠释下不断美化圣化的孔子。”

5、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齐国国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齐国的大臣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比鲁国差得太远。为了表示对鲁国的歉意和尊敬,齐国国王把打仗时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都还给了鲁国。

(2)、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实际上不是这样。孔老师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

(4)、关于儒的起源,学界说法不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一般认为儒源于殷周时代参与仪礼操持的巫祝史宗一类文化人,他们精通《诗》、《书》,娴熟典礼,春秋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失业,便靠帮助人家办丧葬祭祀的大事(尤其是丧事)或传授《诗》、《书》以为生活。

(5)、孔子为人谦虚为怀,尽人事听天命。他在乱世中抱着淑世的理想,东奔西走,也经历了受困、绝粮的遭遇,几乎丧命。当时,历尽风霜的孔子心中非常清楚,在分崩离析的乱世中,想要重整道德、挽救世风日下的世道,回到古风悠悠的时代,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看不到曙光,所以他以谦辞来回应。

(6)、有人喜欢他,有人不喜欢他,但谁也无法忽略他。

(7)、▍来到《论语》阅读书单之李零教授的《丧家狗》。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市面上所有常见的《论语》读物中,书名起得最生动形象的,文字写得最大胆奔放的。

(8)、四处周游,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路上吃了很多苦,被人追打、被人围攻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9)、孙子。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10)、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说,“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

(11)、我把这,看成是孔子对一位老友特别的致意方式,否则,孔子的形象就有点“双重暴力倾向”了(但朱熹的官方教科书——《论语集注》,却正是这样注释的)。

(12)、立言就更不用说了,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发展壮大了儒家学说,立言也毫无问题。

(13)、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14)、孔子诛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狱来杀人!

(15)、孔子出身贫寒,三岁丧父,十七岁前丧母,除了一个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哥哥,叫孟皮的,没听说他还有别的亲人。如此艰难、破碎的家境,孔子是怎么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的?他跟母亲的十几年共同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和图景?这对一个单亲家庭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却无人能道其详。假如孔子母亲真在他十七岁时去世,那孔子十九岁的结婚,就多少有点不孝的嫌疑。问题还在于,凭什么这时的孔子,已经名声在外,以至于婚后第一年,二十岁的孔子当上爸爸,就在儿子出生的那天,孔子收到鲁国国君送来的贺礼——一条由鲁昭公亲自钓起的鲤鱼。孔子唯一儿子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16)、0 香港三联偶遇的《MyMelody讀論語》

(17)、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换一首曲子。

(18)、孔子曾通过自己学生的关系,当了齐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与齐景公交往的机会。没想到被齐相晏婴揭了老底,又没得到重用,灰溜溜跑了。

(19)、而且,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最大价值在于——正如孔夫子说的“择善固执”——我们在坚持做一件事,而不是我们读了哪本书。

(20)、0 《孔子:即凡而圣》(Confucius:TheSecularasSacred)

(1)、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孤儿寡母移家鲁国都城曲阜,贫寒度日。孔母富有远见,从小注重孔子的文化教育,孔子20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相当有名的博学之士。

(2)、孔子在蔡国第三年的时候,楚国想要延聘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觉得楚国如果用了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派兵把孔子和他的学生包围在旷野里。孔子师生走不了,又渐渐没有了粮食,跟随孔子的人又饥饿又疲惫,都非常沮丧,孔子却每天照样讲课弹琴唱歌,没有中断。子路非常生气,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途末路的时候仍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小人穷途末路的时候,行为就没有什么底线了。”子贡的脸色也变了。

(3)、更让人猜想联翩的是,孔子,一个贫寒子弟,怎么对政治、对从政有那么强烈的兴趣,终生不渝。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名恐怕不是学问之类的名吧——这学问之名他老早就有了。孔子临终前,对身边的子贡,以一种极哀痛的语气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这个“宗”字,包含的,也是一股浓浓的政治情结。在孔子之前,固然有不少名士,如百里奚、管仲,都是暮为奴役死囚,朝为廷臣宰相,但好像没见过一个孔子这样,一个劲儿地朝政位冲击的底层贫民。

(4)、法是不能拘心的,意思就是我想什么法律是管不了的,但是一切行为都是首先由想再到做,当一些不良的思想在脑海里久了就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来。而且法只能拘大恶,而不能管小恶,当小恶积累多了离大恶也就不远了。而儒就是专门纠正我们在法律之外的思想言行的,让我们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及行为而不至于触及大恶。

(5)、要看孔子,官校文章和教科书,博学鸿儒的注释和传记,也是不足为据的,自己走进《论语》,也许能看得更清楚。

(6)、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7)、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篇第十七(凡26章)

(8)、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9)、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思想迂腐,认为他是在为统治阶级代言,说他是在思想上约束国人。其实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完全不懂他的用意,他不只是维护统治阶级,也是在维护我们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以人类现在的思想觉悟,没有一个强大的统治阶级维护秩序是绝对行不通的。

(10)、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你的学说太厉害、要求高。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得下你。你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呢?

(11)、生当乱世,人心离散,讲好的事情转眼就变,绵延、固定的传统,也可以一言而弃(《国语•鲁语上•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有:“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的断喝)。活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中,就是一个傻瓜,经过七撞八碰,额头满是沧桑后,也早该有了几分醒悟。孔子一生“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听了会让人“怦然心动”的慷慨陈词。但孔子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汉,他曾讥讽子路说,空手斗虎,徒步过河,我是不会干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孔子的相貌,《史记》上记载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世家》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我想司马迁离孔子的时代比我们要近的多,所以他记述的孔子的样子要比后来的人更接近实际情况。所谓的圩顶,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其模样并不能令人十分恭维。《史记》上又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91公分,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91米还要多一点,至于孔子有没有胡子,史料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臆想。不过据我看来,孔子即使有留有胡须,也不会是后来人画的那样的长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古人似乎是以长髯为美的,如《汉书》称汉高祖刘邦“美须髯”,《三国志》也说关羽“美须髯,故(诸葛)亮谓之髯。”可见古人是以有长髯为美的。孔子既被人称为圣人,如果真的是长髯的话,况怕史书上早就要大书特书几句了。但司马迁都没有写进去,怕还是没有的可能性较大。

(13)、春秋战国时期,会看相的人很多,但以姑布子卿最为著名。姑布子卿相术精明,而且他的相术和解法也不同于一般的相士。有一次他为孔子看相,留下“丧家之狗”的说法,透过子贡和孔子间接交流,有不同于一般相士的风格特色。

(14)、孔子当鲁国的大臣之前,曾经见过齐国的国王。齐国国王听孔子说过一些治国的方法。

(15)、(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16)、现在介绍孔子,通常的写法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及孔子为政治家的,不多。

(17)、为了求官,不惜打自己的脸。这就是蠕教圣人,他要在抗日战争时期,肯定是个铁杆的汉奸!他的后裔更是汉奸辈出,替他实现了汉奸梦。!这个就是官迷们的必然之路!

(18)、00《孔子:人能弘道》(Confucius-MakingtheWayGreat)

(19)、仪式举行的那天,两国国王相互行礼,赠送礼品。齐国的官员喊,奏乐。齐国的乐队走上来,齐国用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乐队,乱糟糟的。有的人穿着皮衣,有的人戴着插羽毛的帽子,还有的人手里拿的根本不是乐器,而是长矛、大刀和剑。

(20)、还有,我们研究《论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他说:

(1)、儒学说的不是哲学真理,而是创造的一种维护社会各种关系和谐相处的规章制度。这个制度不同于法,法是强制执行的制度,儒是灌输思想提高自身修养,让人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法是人在严重违反社会良性循环的时候使用的,儒是让人提高自身修养,不去做严重违反社会良性循环的事情。

(2)、看他们的书,看他们的叙述和注释,孔子的话无一句无道理,孔子想做、所做的事情,无一件无理由。总之,孔子的言行是不会有问题的,都能解释得通。强为之说,曲为之说,讳为之说,再不,就王顾左右而言它,反正,绝不能明说孔子的不是。——就算实在难以圆说,最多也只是留下空白,让你自己去猜想,去领悟。在他们的笔下,一生浪迹江湖,看惯风云,饱经风霜的孔子,倒像是成了一个皮肤吹弹得破的婴儿,只能呵护,不能触碰;一个步履蹒跚的孩子或老人,随时有闪失,会摔倒,要不停地预防和搀扶;更像是一个高高在天的神明,只能仰视、瞻拜、敬畏、维护,不可有丝毫亵玩,乃至平常相待之心。

(3)、孔子并不喜欢那帮年纪轻轻的弟子,成天对自己一副恭敬拘谨的样儿,为此,他时不时地来一句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话,接着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解释:开玩笑,开玩笑。比如,他对子游说过,割鸡焉用牛刀,弄得子游很是迷惑;又对颜渊说,如果你是老板,我就给你打工。他还说过,假如能发财,替人驾马赶车也愿意干。——随即又补一句,如果发不了财,那还是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4)、孔子知道弟子们不高兴,便一个个和他们谈话,开导他们。他问子路:“难道我的主张错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子路说:“难道我们不够仁爱吗?是人家不信我们。难道是我们不够智慧吗?是人家不按我们的想法做。”孔子说:“如果仁爱的人人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和叔齐?如果正确的主张别人就会采纳,哪里会有王子比干?”接着他又开导子贡说:“你不潜心修道而希望被天下包容。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孔子的爱徒颜回最理解孔子,他说:“老师的学问非常弘大,所以天下人不能包容。虽然这样,您去推行它,天下人不包容又有什么问题呢?天下人不包容才显示出君子的品质。修养学问不好,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修养学问好了,社会不用我们,是社会的问题。天下人不包容才显示出我们君子的品质。”孔子笑了,说:“说得对啊。颜家的孩子啊,如果你有钱的话,我就去给你做管家啦。”

(5)、有一回,冉求下班后,来看孔子。——当时冉求在鲁国当权者季氏家任职。孔子对冉求有些偏见,还曾公开号召,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其实,冉求并没有对不起老师的地方。——孔子问,怎么这么晚才来啊?冉求回答,有国家政事。孔子接话道,不是国家政事,是季氏家的私事吧?我现在虽然不参政议政了,但有国家大事,我能不知道吗?这话怎么听,怎么有股说不出的怪味儿。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