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关于农业的谚语精选76句文案

形容农业的谚语 1、表示农业的谚语有哪些 (1)、枣芽发,芝麻瓜。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 (2)、干耕干耙,湿耕湿耙;光耕不耙,种不上庄稼。 (3)、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形容农业的谚语

1、表示农业的谚语有哪些

(1)、枣芽发,芝麻瓜。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

(2)、干耕干耙,湿耕湿耙;光耕不耙,种不上庄稼。

(3)、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4)、释义: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5)、粪是庄稼宝,攒粪如攒金。 人瘦脸黄,地瘦没粮。 有产无产靠水,增多增少靠肥。 储水如储金,打井如掏银。

(6)、立冬农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7)、释义: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8)、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9)、它告诉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有些事情尽管在当时看来不太乐观,希望渺茫,可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也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努力。

(10)、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11)、高畴新雨足,布谷唤春耕。——清·李美仪(奉和家大人草堂课耕韵其一)

(12)、冬至离春一百零五到清明。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13)、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

(14)、白鸥乘晓泛,黄犊试春耕。——宋·苏轼(江村二首其一)

(15)、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16)、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到了大雪节气还没有下雪封冻土地的话,那么到了惊蛰节气土地也不会解冻。对于农民种植庄稼来说,如果在大雪节气里能下雪,对土地农作物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17)、“清明”“谷雨”紧相连, 簕竹开花,收起犁耙。 耙田插秧莫迟延。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18)、以上这些谚语虽然通俗直白。但是它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规律,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违背普遍的自然规律,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结果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事物有时也会有特例。

(19)、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20)、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2、谚语关于农业的谚语

(1)、安得时和人更乐,普天无盗劝春耕。——明·何景明(望雪)

(2)、嘴哈气,麦下地。肥料与农业肥料建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3)、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4)、小满农谚: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芒种开镰。小满节气到,快把玉米套(串)。

(5)、作文素材|写作积累经典名著金句,孩子背完,成绩再上一个台阶!(收藏)

(6)、地没赖地,戏没赖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7)、冬雪年丰,春雪无用。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8)、   再如我们云南,地理优势造就了基本上什么作物都可以种植,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地方是四季分明的,有些地方是热带雨林的,造就了云南作物高原特色。

(9)、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10)、处暑下雨烂谷箩。气温与农业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11)、这个是农民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通常雪总是高山顶上比较多,而霜则是低矮的洼地多。这是因为自然气候形成的特殊现象,足可以看出广大农民的伟大智慧。

(12)、农民们期盼冬天的大雪,但也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是最合适的。年关将近,下场大雪不仅能增加过年热闹的氛围,还能给冬小麦盖上厚雪被,妥妥的明年来个大丰收,农民们自然是乐开怀!

(13)、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14)、解释:虽然冷锋面势力减弱,有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很强,冷不防又有一波寒气来袭,於是有这句俗谚。

(15)、斯民何以报,万里遍春耕。——宋·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五首其二)

(16)、小麦是北方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可以制成面粉,做成馒头等面食。这句谚语意思大概是:如果一年中种植大麦前寒冷的时间太久了,那么小麦就不用种下去了,即使是种下去根也是生不了的。

(17)、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这些老话一代代传承下来,很多都成为了农民生活中的必备常识。

(18)、老稚牵衣劝莫行,溪田数亩好春耕。——明·区大相(阮溪行)

(19)、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北一阵黑。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西披蓑衣。

(20)、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3、形容农业的谚语句子

(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战垒千秋沙草平,更无残戟碍春耕。——清·魏荔彤(马陵道)

(3)、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4)、他乡常作客,管子代春耕。——清·徐基(晓起)

(5)、寒露农谚: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6)、(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7)、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8)、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9)、小暑农谚: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10)、意思是不同作物要在不同的节令播种,才会收好的收成。

(11)、剩压新醅供旨蓄,从今次第问春耕。——宋·陆游(连日作阴颇有雨雪意)

(12)、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13)、解释:这是讲雨水对农作物的作用:夏天的雨对稻子有如生命一样重要:春天的雨(下得多)容易使麦子致病(长不好,歉收)。

(14)、处暑雨,滴滴都是米。 七月边,枣红圈。 七月枣,八月梨, 九月柿子红了皮。 麦收三(月)场雨。

(15)、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16)、释义:做什么事春天是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

(17)、桐树开花,正种芝麻。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18)、   肥料与农业建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19)、解释: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20)、释义: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4、描写农业的谚语

(1)、在保德县口语中高梁被称为稻黍。在处暑节气就可以知道高粱是否会有收成,如果在处暑时穗子还没有露出头,将来高粱就不能成熟,大概率会被冻死,不如趁早割了去喂牛。

(2)、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3)、荷花菡,犁耙乱;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4)、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5)、卖刀买黄犊,子孙共春耕。——元末明初·谢应芳(怀徐伯枢诸友)

(6)、(意思是,秋分过后水稻如果还没有长出来,收成就不会很好,还不如割掉喂牛。)

(7)、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8)、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9)、这件事很多农民都非常熟悉的事情,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在天气特别旱的时候,总有些人在地里锄地。这是因为天气旱时,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高,锄地时不仅可以将地中的杂草去除,减少杂草对水分的吸收,还可以耕松土壤,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流失。同时高温天气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锄地也可以将土壤散开,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升根部活力,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10)、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11)、解释: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12)、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13)、冬至来年节,粮食斗价看冬至,冬至长来年降。属九属暖,入伏入寒。一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四关门闭手,五九六九冻破石头,七九八老婆子出来咵口,一九一阳生,九九遍地生。

(14)、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15)、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清明”“谷雨”紧相连,

(16)、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