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英文名言精选69句文案

佛教格言英译 1、佛教经典语录英文 (1)、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____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

佛教格言英译

1、佛教经典语录英文

(1)、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____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____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____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____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2)、咨询热线:18608090211(周老师)

(3)、(13)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2):2-

(4)、万事繇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5)、《水树格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作者以“水”和“树”的各种习性与特征作比,将佛教哲理与为人处世联系起来,表达了佛教对世事的劝喻和见解,教导人们要善于区分善恶,要不断提高修养,要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6)、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7)、(2)贾晓英,崔佳灿.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9-

(8)、《五叶堂序跋记集》||倡印《乾隆大藏经》短引

(9)、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13YJA740030)阶段性成果之一;

(10)、教学风格:亲切自然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11)、(21)王治国.彝族诗歌的跨语际书写与民族志翻译——以阿库乌雾《凯欧蒂神迹》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2)、(2)李正栓.《萨迦格言》英译简史及英译特色研究

(13)、《五叶堂序跋记集》||《虚云和尚诗偈全编》序

(14)、(8)王福祥,徐庆利.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98-10

(15)、《五叶堂序跋记集》||《学佛者的信念—〈普贤行愿品〉讲记》序

(16)、   此外,第(1)行译文的“vitality”和第(3)行译文的“ability”押韵;第(2)行译文的“floods”和第(4)行译文的“villains”都采用名词的复数形式,看起来很对等,读之遥相呼应。另外,译文中的“evenif”和“canbe”往还重复,似在反复咏叹,在艺术上不乏音乐之美。

(17)、《五叶堂序跋记集》||《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序言

(18)、(7)陆刚.巴斯奈特理论与翻译中文化等值的不确定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22-1

(19)、4)识破乾坤,认什么真。积善是福,作恶是祸。

(20)、关键词:典籍英译; 忠实对等; 《水树格言》;

2、佛教英文名言

(1)、(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94-

(2)、格言诗是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在藏语里被称为“勒谐”,意为“善言”,主要是为了宣扬人生的处世哲理。藏族格言诗在写法上采用四行一段的民歌体,两句为喻,两句指实。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民间典故、谚语等为媒介,运用半富的比喻、推理手法,来叙述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修行方法等,来解答人们的困惑。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受到了藏传佛教的重大影响,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3)、“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印度梵语,也已为学界公认。

(4)、(关键词)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论文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为例,记述了本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及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民族典籍及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的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当下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了解。

(5)、23)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6)、Andcomestothefairy-landborder;

(7)、Whenthesunshinesallovertheearth,

(8)、国内翻译者有义务为弘扬中华文化和沟通民族感情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加强对少数民典籍的翻译工作不仅仅是翻译学术问题,也是对外宣传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外交。只有大家互相了解,才能构成国际和谐。

(9)、(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2):154-1

(10)、咨询热线:15182380429(周老师)

(11)、藏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宗教和历史文化,构建了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民族特质。过一种道德生活,是人类理性的体现。藏族传统社会的道德理性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从而决定了他们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相处的生活过程中特有的道德生活方式。藏民族的道德生活方式是在青藏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在宗教和世俗伦理共同观照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在自觉吸纳其他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基础上践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藏族传统社会的道德生活方式是当时社会发展实践需要的产物,它不仅是其伦理文化的全部展示,也是藏民族的一种生存智慧,使藏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以其独特的道德生活方式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余仕麟,《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3)、“不来亦不去”,是菩萨在开示关于“所谓来去,生死”存在本真的具体例证”。比如:“来去”,就存在本真而言,是不存在来去一说的——假设,来~是由去一着反向运动抛掉,形成达到的来。再通俗一点解释:比如来到北京!是不是一着把沿途的路程风景,统统地向身后丢去,才到达北京的?是不是来北京的过程,同时由于完成了去的距离,才到达的?意义是说“来与去”有啥区别?一来是在完成相对的丢去达成的,是不是这么个理?

(14)、    本书所收序跋类文稿包括序、跋、前言、后记、发刊词、编后记等,共计83篇,既有长老著作的自序,也有为他人所作之序,以撰写时间先后排列,未按自序、他序分类。首以1962年为油印本《虚云和尚法汇续编》所作后记开篇,2013年3月长老示寂前为诗集《经窗禅韵》再版而作的自序殿后,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整理过程中,幸赖各方热心人士提供资料和线索,使沧海遗珠得而贯穿。

(15)、   许渊冲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这就是说,用韵固然可能因声损义,不用韵则一定因声损义,用韵损义的程度反比不用韵小”(汪榕培1997:246)。丰华瞻指出,“翻译诗歌时,如果译出来的诗没有音韵之美,是一大缺点。一般地说,这种诗不大为人们所喜爱”(汪榕培1997:233)。关于用韵,他还指出“就译诗而言,不能只要求忠实于意义,如果译出的诗不能传达出原诗的韵味,并没有感染力,那就不是成功的译作……无论汉诗或英诗,音乐美很重要”(汪榕培1997:231)。

(16)、咨询热线:0816-260800813350950058 

(17)、    碑记类文稿主要收录长老为临济、柏林、玉泉、老祖等寺殿堂所作碑文和部分塔铭,共计22篇,也以时间先后为序。

(18)、《五叶堂序跋记集》||《赵州柏林禅寺同戒录》序

(19)、允许我矫情一次,今晚蛮开心的,可能就是好人有好报吧!以后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

(20)、云南省运营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双龙路70号三楼

3、英文佛教名言名句禅语

(1)、   我们认为,只要原诗用了韵,译诗的人没有权利剥夺原诗作者的音韵安排,包括格律及行内韵等。把诗译成散文是不可取的。译诗和原诗要尽可能地在音韵安排方面形成基本对等(李正栓2004:38)。《树的格言》第(1)首就充分体现了用韵对等。

(2)、(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2):71-

(3)、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卷新华严经卷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大智度论卷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佛土’260‘佛身’2629)看过“佛基本知识“的人还看了:

(4)、(关键词)《萨迦格言》英译,接受美学,阐释学,视域融合 (摘要)《萨迦格言》是藏族文学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之凝练精辟,寓意深远,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其英译本目前有四个,英译本的存在使得这部藏族珍品得以在英语国家流传,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充满了空白和不确定性,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注重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成为阐释学在文学翻译上使用最广泛的三大原则。在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下对《萨迦格言》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能使读者对《萨迦格言》的英译本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5)、(J).邢台学院学报,2014,(02):135-1

(6)、24)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7)、虹孩儿美术(高新区石桥铺)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高新区石桥铺人和天地4楼1号商铺

(8)、13)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五叶堂序跋记集》||《赵州禅师语录》编后记

(10)、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民主南路198号李庆书法学校

(11)、(关键词)乐府诗,翻译策略,归化,异化,互补 (摘要)乐府诗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了许多中外译者的青睐。多位译者对一些乐府诗进行过翻译。不同译者都各有自己的翻译主张和原则。归化和异化成为不同译者在翻译乐府诗时所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但各有侧重,也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承担着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任务。其实,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功能和特色。在归化策略中,意译重意胜于重形,替换要求功能对等,增益必须是补充性增译,简化必须遵循简约原则。在异化策略中,直译就要保留异国情调,音译虽然难懂,但给读者异域风采,直译加注释则是一种中庸的出路,既保留异域风采又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12)、22)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快乐。

(13)、Maximsarecondensedwitofscholars,

(14)、心安,是活着的最美。哪怕平凡普通一无是处,哪怕身无分文处境窘迫,哪怕负重跋涉苟延残喘,可我们毕竟活着,白日能够经历风雨,夜晚可以编织梦幻,还有爱你的人陪伴,还能寻找那些零星的快乐。所以,淡看世间浮云,淡薄是非得失,简单、坦荡、真切、平静、透彻、无争,这就是福。

(15)、The Reason Wh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Can Not Be A Book That Demonstrates Taoist Theory;《西游记》为何不能是“证道书”

(16)、28)不尊圣训,读什么书。不惜光阴,勤什么学。

(17)、孔唐·丹白准美出生于安多地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幼年起便开始学习佛法,7岁时被迎入拉卜楞寺,受沙弥戒,17岁时入藏,在哲蚌寺学习佛典, 22岁时在八世达赖喇嘛处受比丘戒。后来,他返回拉卜楞寺,学秘典、医药、历算、诗论和音韵等,成为著名学者。

(18)、(30)马克·本德尔,吴姗,巴莫曲布嫫.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J).民族文学研究,2005

(19)、那个时代歌德死前曾大声警告人们,必须防治“盎格鲁—撒克逊传染病”。去年的大年初我去上海最为贵族化的茶园小坐,看到了新中国——一伙剪了辫子的中国人,谈吐粗俗,举止嚣张,骚动狂乱,吵吵嚷嚷,其厚颜无耻实在无法形容。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第一次充分地领会到歌德那一警告的意义。

(20)、(20)王治国.《苗族史诗》中民俗事象翻译的民族志阐释(J).民俗研究,2017

4、经典佛语英文

(1)、虹孩儿美术成都创想校区:青羊区东坡北路一路99号西锦渡商铺2楼

(2)、其次,除了新增英译的西南少数民族典籍之外,近二十年中,北方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拓展至达斡尔族的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赫哲族史诗《伊玛堪》,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以及流传于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萨满传说《尼山萨满》等(参见表1)。其中一些研究的选题始于个人,但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项目支持,还有一些研究是为了顺应时势,满足需求。例如,2011年,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以大连民族学院王维波为首的一批教师便致力于相关的英译研究,近十年中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赫哲族伊玛堪史诗英译系列丛书”。

(3)、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艺术系喜欢热爱美术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现担任虹孩儿涪城路校区美术老师。

(4)、Ifonetrustsmasterswiseandsane,

(5)、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奖学金,荣获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称号,担任装饰画协会理事长,班长。

(6)、14)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7)、6)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8)、《五叶堂序跋记集》||六名家所书《心经》序

(9)、印度种族名。释迦牟尼即出生于此族。参阅《释氏要览》。释迦牟尼的简称。南朝梁沉约《答陶华阳》:“《难》云,释迦之现,近在庄王,唐虞夏殷,何必已有,周公不言,恐由未出。”元耶律楚材《燕京大觉禅寺奥公乞经藏记既成以诗戏之》:“词源老去苦无多,强著闲文赞释迦。”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今诸山知识,往往互诋为魔,释迦之预记,胡不爽乃尔耶?”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