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本书精选121句文案

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1、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1)、但是,如果你的批判对象是民众的俗见,你又不与政治权力为伍,那你就八面受敌,英勇壮烈了。 (2)、(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1、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1)、但是,如果你的批判对象是民众的俗见,你又不与政治权力为伍,那你就八面受敌,英勇壮烈了。

(2)、(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3)、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要批判和摧毁的是被人们错当成价值或伪装成价值的负价值,而要追求的是保证人以人的资格生活成长的永恒的内在价值。

(4)、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5)、但我们也许不能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在某一方面不自觉地与苏格拉底相仿,有些人甚至不知晓也无心去知晓苏格拉底究竟是哪条街哪间店的掌柜。

(6)、苏格拉底的第二处伟大是:相信在表面事物背后都有确定性的秩序。这种对事物秩序的认识由何而来?我认为,正是由其注重对事物下定义而来。因为苏格拉底强调对事物进行定义,便会抽象出可以认知事物的精确本质,便会呈现出事物的功能性特征,使其认为每一个理念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专有功能。例如:音乐的定义体现了音乐的功能,黄金的定义体现了黄金的功能,树木的定义体现了树木的功能。而事物的功能由事物的特性决定,正如黄金不易磨损,易切割的特性造就了其适合承担货币这一功能。按照事物的特性来去对应事物的功能,从而去匹配事物的用途,这便是秩序,这便是理性,这便是正义。

(7)、赵争 |王子今|刘紫云 | 陈泓超|石立善

(8)、(4)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并未表示出任何特殊的兴趣和尊敬,但其简略的记述与批评尤其在区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不同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9)、如果他完全脱离了外在因果律的制约而成为自身行为的绝对主宰,他就成了上帝,只可能做最好的事,也同样与道德问题无关。

(10)、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11)、我们说过,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目的指向伦理学。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过上善的生活,而他对真理的信念也包括相信可以找到指导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理性原则。智者派举出不同文化中的许多不同习俗,以此证明关于正义和善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他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如外形、体力、智力等)并不能抹杀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社会道德规则的具体差异也不能否认正义和善的普遍概念。

(12)、为何有人偏偏要颠倒是非将其当作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来推崇呢?

(13)、何为正义?用《理想国》中满含道德感的话语来说,是:“用智慧来领导激情与欲望,实现各司其职的正义。”可见正义是各司其职,而各司其职的依据便是根据各自的禀赋。就像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禀赋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参与社会的分工协作,而不应该迫于其他无关的压力干扰,如此正义的生活会使人感受到崇高的快乐。

(14)、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15)、(1)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英国经验主义之父。

(16)、对权力政治的批判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流行道德伦理习惯的批判则难以被大多数中国人理解。

(17)、苏格拉底以后,大概再也没有哪个哲学家把自己称为“牛虻”。

(18)、作者如同苏格拉底,在书中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某个问题上究竟有没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几乎对每个所提出的观点都加以质疑,三言两语就把你最初受到诱惑而刚刚建立的信念摧毁殆尽,或者不加摧毁,却让你作出选择:你同意这样吗?显然,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些提问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19)、《世界哲学简史》结合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哲学史的全貌,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和重要思潮,某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有趣的人物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20)、杨博| 杨栋| 赵培|福柯  |张强|汪德迈

2、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本书

(1)、(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987a30以下。

(2)、(30)关于psychē概念的含义,CharlesKahn在其《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26~127页)、MarthaNussbaum在其《赫拉克利特的Psychē概念》(载《智慧》〔Phrohesis〕杂志Vol.17〔1972〕,1~15页)中都有详尽的考察。

(3)、(2)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最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5)、(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6)、   ——苏格拉底似乎让人们认识了自己,但同时也让似乎认识了自己的人感到失望:他们在智慧的镜子面前发现自己的形象并不高大,连自己的无知都要借助苏氏的助产术才有所领悟。

(7)、苏格拉底在和各色人等讨论,揭露他们的无知的过程中,自然是树敌无数,因为苏格拉底让很多自命不凡的人当众出丑,而那些围观的年轻人也很愿意用苏格拉底讨论问题的方式再去检验别人,让更多人出丑。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遭到怨恨的原因在于他不断揭示人们的无知,而他把这样做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多年前的一则神谕,也就是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由此走上了考察别人是不是更智慧的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他虽然确认了神谕的正确,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了很多人。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最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8)、就算如此,人们回到家里,大概也不会在哪个良晨吉日突然想起向早已作古的“牛虻”敬一杯。

(9)、苏格拉底表现得最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非常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确保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10)、不过,人们有个误解,似乎康德如果要生活得与自己的道德哲学相符合,就必须每件事都按照他自己提出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去做。

(11)、(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12)、⑤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是道德规范。

(13)、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欲望、激情、理智。

(14)、一般地,你有什么样的形上学和认识论,对你的生活方式不会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因为这里还没马上涉及到生活道路的抉择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15)、(2)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

(16)、而苏格拉底是一个坚定追求真理的人,如果他要击败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便需要通过双方都认可的逻辑辩论这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胜利,途径是进行更加深刻严密的逻辑思考。

(17)、文章的主要部分已经写完了,写作的过程让我思考、收获、走向深刻,写作是在自己帮助自己。虽然很多哲学史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我都不了解,但我可以确信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因为他对事物进行竭尽全力的清醒认识给人类的思想寻找到了秩序的光芒,当他面对相对主义、怀疑论者的挑战时,他用自己的思维智慧亮剑,坚定的追求真理,让人感动,他是一个承受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灵魂,他是一个光辉的灵魂。

(18)、   而倒是苏格拉底自己率先宣称自己无知,然后再让对方意识到同样的无知。

(19)、他们在批判传统形上学的同时却把哲学的价值反思功能一概抛弃,成为哲学的文化批判精神的最大扼杀者。

(20)、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C.Solomon),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博士,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执教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写作了系列哲学入门读物。主要研究方向是19世纪德国哲学和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

3、苏格拉底著名的书

(1)、不同的只是,这些传统观念的承载者在笛卡尔那里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2)、苏:那么虚伪怎么样?虚伪应该被放在哪一栏?

(3)、例如,在《克力同》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慷慨激昂地与他的朋友争辩,并意欲说服克力同。哪怕是当他受到错误指控和不公判罚的情形下,他违背雅典法律逃狱是正当的吗?他似乎坚持认为,即使法律不公且对他不利,公民也有绝对服从在地法律的义务。但是,在几年前,苏格拉底被僭主命令去逮捕(无辜的)同胞公民,他却拒不执行。

(4)、提到苏格拉底这个名字,你可能并不陌生,假如要你说出几位“哲学家”,苏格拉底大概是你能想到的前三个名字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很有名,还因为他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前,比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这些哲学家,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自然的问题,比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间万物是如何生成变化的?风雨雷电是怎么产生的?他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也就是说他们对人以及人生问题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唤到人间,让哲学去探寻善恶之类的问题,因此苏格拉底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从自然到人生的转向。所以,要了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你有必要先了解苏格拉底。

(5)、②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科学提出来。

(6)、(1)捷克伟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奠基者。

(7)、(17)所谓“自知”与“自知无知”的等同肯定是至少在公元前423年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时苏格拉底即已明确提出的观点。剧中斯特莱普西亚德(Strepsiades)劝其子到苏格拉底那里去学习,而其子诧异到那里去学什么,前者的回答是:“〔在那里〕你可以学到人类所有智慧的东西,而且你将认识你自己,知道你是多么糊涂、多么愚蠢。”(《云》840~843行)然而这条明显讽刺苏格拉底的材料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

(8)、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9)、不过,如果我们能发现他的踪迹,加上一些眼力和胆识,我们就可以觅到现代的苏格拉底了。

(10)、因此,在各种苏格拉底式对话中出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德性观念(以及关于诸德性的分析),最多也就是一系列无序的例子和反例,以及相应的对如下观点的持续强调:要做好人、过好的生活,德性必不可少。完全没有任何称得上德性“理论”的东西,或者说,就此而言,甚至没有关于什么可算作德性、什么不可算作德性的明确清单。至于细节,苏格拉底也没有说,甚至在他的受害者彻底被击溃、眼看要陷入绝望而需要启迪之际,他也三缄其口。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个人应该自己去寻找,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几无所得。甚至在他似乎主张了某种立场时,他也经常会收回自己的说法,甚至加以反驳,这种情形有时还出现在相同对话之中。

(11)、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12)、(2)代表作:《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3)、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作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14)、②教育万能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15)、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6)、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17)、(4)RobertWardy:《苏格拉底的不虔诚》(手稿),1页。

(18)、这本《世界哲学简史》与作者的《哲学导论》相互配合,“史”“论”结合,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大学哲学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19)、苏格拉底却不一样,他偏要像牛虻一样飞来飞去到处叮咬惹人烦。

(20)、(2)代表作:《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4、苏格拉底作品集

(1)、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a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德性代表了人的最好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2)、在书中,我们找不到我们习惯了的“崇高理想”的影子,也看不到持不同政见者对时政的激烈批评,有的倒是对“不道德的”男女性行为的不加批判的描写发挥。

(3)、苏格拉底相信,通过辩证法的问答,就可以引导人们得出真理,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像思想的助产士。从认识论上来讲,应该说他主要站在理性主义一边,认为人的内在理性,而不是外在生活是认识真理的基础。他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而他所谓的“灵魂”基本等同于理智、性格的能力和人格的结构。当然,苏格拉底也不否认有观察事实这个层面上的知识,但他将对特殊事物的观察与对一般和普遍概念的分析区分开来。至于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概念是最实在的存在的理念论,虽然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于苏格拉底之口,但一般认为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代表思想。

(4)、不过他的结局和苏格拉底也差不多:生活贫困并谢绝善意的赞助,惹来一部分人的痛恨,赢得另一部分人的崇敬。

(5)、本书不拟在此讨论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只是为我所要研究的苏格拉底给出几条原则性的界定:

(6)、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7)、(24)比如《拉克斯篇》192a~b:“我将人们能以很短的时间完成演讲或竞走的能力叫作快捷。”《美诺篇》76a:“形状就是物体周边的界限。”等等。

(8)、其实,这样的看法,只有在对康德道德形上学的一知半解时才会形成。

(9)、 星云大师|ShellyKagan|津科夫斯基

(10)、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11)、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他的死一方面揭示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可能、甚至必然的冲突,同时也用自己无可指摘的一生为哲学做了最好的辩护。我们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哲学更美好的生命和未来,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会不断反思,“怎么会有人给苏格拉底这个好人,这个哲学家判处了死刑?”于是哲学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正是因为这样,苏格拉底不但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典范,还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守护天使。

(12)、尽管这只牛虻后来被追认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从他开始的追根问底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照样很难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13)、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他的朋友凯瑞丰很多年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凯瑞丰问阿波罗神的祭司:“是不是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结果祭司回答说“没有”。在古希腊,人们大多是非常迷信的,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最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世事拥有至高的权威。苏格拉底得知祭司的这个回答之后,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其实非常无知,而神却说没有人比自己更加有智慧。苏格拉底非常困惑,他想要在雅典找到比自己更加有智慧的人,然后告诉神,“你看,他就比我更有智慧”,由此证明神是错的。

(14)、吕祥,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从事战略传播、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

(15)、他的彻底怀疑的方法论原则在他的几个沉思中得到了出色的应用,他寻求到的第一个在他看来不容置疑的真理是“我思故我在”。

(16)、②教育的三中心(旧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17)、那么,既然在哲学从业者那里也可能会有常规之外的现代苏格拉底式人物,我们如何觅得他们呢?

(18)、因此,“伟大”的理想似乎一定要以“大多数人”为关切的对象。

(19)、任何对理想主义的本来意义有所理解的人,都会知道,代表理想主义的是第二种说法,决不是第一种。

(20)、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

5、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有哪些

(1)、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2)、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3)、于是,我们经常称之为“崇高理想”的东西,如果它涉及的主要是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或分配的支配权问题,就很可能与“理想主义”风马牛不相及。

(4)、   此时,不管他们是否还敬仰苏格拉底式的智慧,首先感受到的竟然是被牛虻叮咬的刺痛。

(5)、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古希腊哲学最重要的三位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想必是对哲学稍有兴趣的朋友都非常熟悉的。他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是几千年西方思想的源泉。小猫哲学课堂将在介绍他们生平和思想的同时搭配原著选读,让我们共同和那个人类还年轻的时代最伟大的灵魂对话,共情人之为人追求真知、真理、至善的初心。

(6)、梅岚,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   陈高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教育哲学,译著有《哲学导论》《哲学的快乐》《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反思财产》等。

(7)、①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产、教育即经验

(8)、但是,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自己选择了这种使命作为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的,并且这只牛虻最后从容地接受被他叮咬过的巨兽的死罪判决。

(9)、彭华 |朱孝远|邓联合 | 凌文超 |朱锐泉

(10)、苏格拉底与人们讨论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节制、勇敢等等。这正是他做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所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在讨论中谦和有礼、机智幽默,“同任何人谈话,都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保证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但却会在循循善诱中尖锐揭露出很多人们既有的或社会流行观念的错误。苏格拉底的谈话正是古希腊哲学精神的完美体现:不以灌输结论为目的,又不盲从任何权威和“主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中践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11)、苏格拉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附上《西方哲学史》中的文字来脚注他的不朽贡献:

(12)、根据康德,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正是因为他是在外在必然的他律的作用下去争取道德立法的自律的一种存在。如果他完全受制于外在的因果必然而没有自我立法的能力,他就与一般的自然物没有区别,因而也就谈不上道德责任和道德诉求。

(13)、(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被成为“教育学的雏形”。

(14)、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15)、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16)、但是,就我们所知,苏格拉底只不过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众多辩才无碍的牛虻之一。正如其他智术师,他既擅于修辞,又懂得逻辑,很多内容都是借自富有独创性的巴门尼德和极为聪明的芝诺。苏格拉底知道如何使表面上的自明之理陷于悖论而瓦解,让老生常谈陷入矛盾,他还知道如何扭转辩论,把锋芒倒过来指向发难者。只要有必要,他知道如何设计并发明可能的案例,用“反例”去驳斥一般的说法,他也知道如何提出最难回答的问题,推出最具挑衅的理论,并对最受尊重的论证方式加以戏仿,直到把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更糟。

(17)、   在柏拉图的对话《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牛虻”。

(18)、(25)参见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7d。

(19)、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只有不断地检审,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因此自己不但无罪,反而应该被当作雅典的恩人。从苏格拉底自己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只要按照雅典人喜欢的方式说话和行事,就完全可以被无罪开释,但是他却自愿地选择了“作死”,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哲学的生活方式,不惜用生命和自己的祖国抗争到底。

(20)、但康德不久就疏离了那种夸张的生活方式,隐退到他内在心灵的先验世界里继续他的伟大历险,建造他批判哲学的宏伟殿堂。

(1)、不过,如果只就哲学这种特殊形态的思想来讲,苏格拉底确实是毫无争议的将自己的生命不折不扣整个地投入其中的人。

(2)、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福柯之流确实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不共戴天,但他们却是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3)、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4)、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我们了解他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一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一是柏拉图。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主要记载见他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而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很大部分众所周知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两个人的著作分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真实的”苏格拉底。一般认为,色诺芬的记载具有较强历史价值,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要更多地到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的思想,有多少真正代表苏格拉底,有多少代表柏拉图本人,又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作品更多代表柏拉图本人。虽然学界对柏拉图作品的时间本身亦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对话录中,《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欧绪弗洛篇》等是了解苏格拉底最重要和可靠的来源。

(5)、②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7)、(1)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8)、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9)、笛卡尔的沉思没有苏格拉底面对的听众,从而也不能即刻让那些自以为有所知的人陷入承认自己无知的尴尬境地,但笛卡尔的沉思过程也是以对传统的习惯思维的质疑为背景支撑的。

(10)、擅于言辞的苏格拉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只清楚2000多年前的雅典,有这么一个终将被世人永远怀念的人:他宣称自己只有无知之知,却在同当时智者们的对话中占尽上风;他被冠以不敬神的罪名,却终身都在揣摩那宿命的神谕;他的雄辩远近皆知,却在最后的审判中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以性命为代价上演的最终篇章,可谓其行为艺术的巅峰,激发出人们对雅典民主与专政、哲学与政治无尽的遐思。

(11)、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70年那个政治民主、艺术繁荣的雅典,死于公元前399年那个衰败、抛弃理性的雅典。事物的对立面往往反映着其价值,苏格拉底的对立面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善于语法、写作和公开辩说,他们的教学收取费用,他们的才能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但他们的才能的实施导致了自身理念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12)、②提倡女子教育,在西方首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

(13)、转自中国大学教育搜狐号作者苏格拉底来源:灵性心理学

(14)、(1)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5)、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16)、(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17)、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18)、★蝎子乐队MomentofGlory演唱会

(19)、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20)、他以磨镜片维持生计,而整个身心却被这样的一些终极问题所占据: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结构和本性是什么?什么力量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理智和情感是如何运作的?所有这些都基于什么理由和原因?

(1)、人做恶事,是在背离真善美。而人之所以不觉得痛苦,是因为人的无知,还无法意识到此行为对自己会带来的肉体与灵魂的痛苦。知识,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是苏格拉底推崇的,并将其外延推至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这体现了其价值观的整体性。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