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运用小技巧 1、关联词运用小技巧是什么 (1)、小姑娘( )收拾东西,( )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 (2)、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
关联词运用小技巧
1、关联词运用小技巧是什么
(1)、小姑娘( )收拾东西,( )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
(2)、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因为缺少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3)、关联词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的,只有少数的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而且它们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可以任意组合。
(4)、( )在这里塞车,( )走着去。
(5)、例如:奶奶( )年纪大了,( )行动十分麻利。
(6)、又......又...... 既......又......
(7)、指:句子中通常有两种行为,但更偏向另一种行为,一般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8)、②还可以看看这两个分句中,后一个分句是不是所要强调的重点。
(9)、......更(还) ......甚至......
(10)、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并列。每个分句各说一件事或同一事件的一个方面。
(11)、①桑娜宁可自己多受苦,也要照顾西蒙的两个孩子。
(1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13)、( )自己吃亏,( )做违反原则的事。
(14)、( )我们走到哪儿,( )不会忘记培养我们的小学老师。
(15)、恰当的使用关联词语,能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协作时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中,这也是学习的重点。
(16)、今天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累了一点,( )感到很快乐。
(17)、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给出一个句子,让我们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很多同学遇到简单的还可以做出,遇到稍微难点的,就频频错误。关联词的使用,也是有方法可依,有解题的步骤的。
(18)、既然A就B,这是表示推论因果复句的关联词。A:提出某种理由或推论。B:由此而推出某种结论。
(19)、因为…所以…既然…就…由于…因而………因此……
(20)、表示并列的关联词是: 一会儿......一会儿......
2、关联词的巧妙运用
(1)、既......也...... 一边......一边......
(2)、只要……就……、只有……才……、无论/不管……都……、
(3)、他( )美国人,( )法国人,( )英国人。
(4)、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5)、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6)、一滴水( )很小很小,( )无数滴水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
(7)、 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8)、邱少云( )让烈火烧身,( )挪动一寸地方。
(9)、雨来( )牺牲自己,( )向敌人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地。
(10)、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11)、这句中,在家隔窗欣赏风景与去室外放风筝,选择了后者,所以此句也为选择关系。
(12)、这句中,存在老师责骂,和撒谎骗人两件事需要权衡选择,在这之间,“我”选择前者,宁愿被老师责骂,放弃后者,所以这句话为选择关系。
(13)、观察后一个分句内容是否比前一个分句内容向更深一层推进。
(14)、虽然……但是…… 要么……要么……
(15)、( )自己吃亏,( )做违反原则的事。
(16)、例:①因为他真正下了苦功,所以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17)、后一个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讲,而是发生了转折,使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18)、或者…或者…宁可…也…不是…就是…与其…不如…
(19)、因为…所以…既然…就…由于…因而………因此……
(20)、根据原题可以知道描述的是手推车的因果关系,所以可以使用因果关系关联词“因为...所以...”,获得: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因为它慢慢变老了,所以手推车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的响。
3、关联词运用小技巧有哪些
(1)、( )你的学习再好,( )不能骄傲。
(2)、尽管......还是...... ......却......
(3)、或者……或者…… 宁可……也…… 不是……就是…… 与其…… 不如……
(4)、或者……或者……、与其……不如……、宁可/宁愿……也不……
(5)、如果…就…要是…就…假如…就…倘若…就…即使…也…
(6)、☞1-6年级量词分类大全+常见搭配,建议人手一份
(7)、不是…而是…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
(8)、( )走到哪里,我( )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9)、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10)、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例如:
(11)、( )工作再忙,他每天晚上( )挤出时间学习英语 。
(12)、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辛勤培育我的老师。
(13)、拿到两个分句,我们先仔细读一读他们各自的含义,观察两个句子所描述的事情之间的联系,看看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还是递进,还是选择。
(14)、如果…就…要是…就…假如…就…倘若…就…即使…也…
(15)、接着上面的句子看,两个分句是表达转折关系,那么,表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 虽然…但是…… 可是…… 尽管…还是…,那么我们选择任何一个放入,读一下,哪个更通顺,便填入。
(16)、( )我做了多次解释,( )他就是不相信。
(17)、☞请告诉孩子: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18)、即使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我也一定要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19)、春天来了!(与其)在家里隔窗欣赏,(不如)去外面草地上与小伙伴相互追逐放风筝!
(20)、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觉得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可以帮忙“点赞”以及点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4、关联词的运用技巧
(1)、如果 就 只要就 无论都 因为所以如果就宁可也不虽然 但是 要么 要么宁可也不 一边 一边不管都 之所以 是因为
(2)、老王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养到这么大。
(3)、 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如“不但……而且……”,可省去“不但”、“虽然……但是”,可省去“虽然”。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但是”。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
(4)、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是:尽管......可是......
(5)、②既然你错了,那么就应该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6)、②凡卡常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
(7)、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8)、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9)、( )困难多大,他( )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
(10)、既……又…… 一边……一边…… 又……又……
(11)、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而且…不仅…还…
(12)、有了积累,有了基本的意思把握,这时候,最好能自己对每组关联词进行造句,可以两到三句,能灵活造句,说明这些词掌握的已经差不多了。
(13)、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14)、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5)、 第一句,“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16)、( )是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们( )不能浪费。
(17)、这件物品( )美观,( )经济。
(18)、之所以……是因为……、因……故……、既然……就……
(19)、(首先)我们要打好基础,(然后)巩固难点,在考试中才能取得高分。
(20)、妈妈( )吃多少苦,( )不会动摇她供我上大学的念头。
5、关联词运用小技巧的句子
(1)、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因为缺少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2)、尽管......可是...... ......然而......
(3)、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4)、我家的老水牛,它(尽管)没有美丽的表面,(可是)它勤劳,是我家犁地的好帮手。
(5)、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6)、小亮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7)、( )困难多大,他( )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
(8)、①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9)、因为(由于)......所以......
(10)、填出关联词以后多第几遍,觉得通顺了才行。
(11)、( )没有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帮助,我( )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12)、☞小学语文常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句汇总
(13)、不但(不但不、非但没)……反而(反倒还、偏偏还)…
(14)、 今天,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从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15)、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16)、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17)、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分句中存在需要选择的一项,为——不是去故宫,就是去长城,所以此句为选择关系。
(18)、武警战士与歹徒搏斗时,( )牺牲自己,( )让群众受侵害。
(19)、武警战士与歹徒搏斗时,( )牺牲自己,( )让群众受侵害。
(20)、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1)、( )我没有去学校,( )我生病了。
(2)、( )我们共同努力,竞赛( )能取得胜利。
(3)、……便……、一……就……、……然后……、……接着……、
(4)、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5)、例如:奶奶( )年纪大了,( )行动十分麻利。
(6)、①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7)、做题的时候,我们要先知道句子的意思,看属于什么关系的,然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8)、②这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9)、关联词是连接语句的大桥,在文段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这也是学习的重点。学会关联词使用技巧,对孩子造句、写作都大有帮助。
(10)、我们判断出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表达该关系的关联词中选择一个读起来通顺的关联词填入。
(11)、(要是)明天下雨,咱们的五一旅游计划(就)取消。
(12)、点击☞(名师微课堂)统编六语下《学练优》第15页真题+知识点讲解
(13)、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
(14)、一件事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可以出现相应的结果,这时使用“只要……就……”“除非……才……”(即唯一条件);
(15)、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16)、点击☞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微课视频+知识点+图片讲解
(17)、五壮士( )痛击敌人,( )将他们引上绝路。
(18)、雨来( )牺牲自己,( )向敌人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地。
(19)、( )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 )要自觉去做。
(20)、 第一句,“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1)、邱少云( )让烈火烧身,( )挪动一寸地方。
(2)、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
(3)、( )有书可读,他( )开心了。
(4)、或者…或者…宁可…也…不是…就是…与其…不如…
(5)、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的意思,和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
(6)、②这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7)、(既然)你知道错了,(就)应该在平日好好改正。
(8)、如果(假设、若、倘若、要是、万一)……就(便、那、那么、则)……、
(9)、不但......而且 不仅......而且......
(10)、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11)、鸟儿们( )飞起来,( )又落在树枝上。
(12)、例如:“我们努力学习,期末取得优异成绩。”
(13)、这个句子中两个分句的含义是“奶奶年纪大”,后面说“行动麻利”,正常情况下年级大应该行动迟缓,但是奶奶行动却麻利,可以判断出是转折关系。
(14)、既然…那么………因为……之所以……是因为……
(15)、如果…… 就…… 要是……就…… 假如……就…… 倘若……就…… 即使……也……
(16)、( )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 )要自觉去做。
(17)、有时……有时……、又……又……、既……又……
(18)、看了上面的例句分析,我们发现常见的选择句中,可以分为三种:
(19)、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20)、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将分句连起来,使它变为通顺、完整的一个句子。
(1)、填入关联词后,通句读一遍,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表达的意思是否变化。
(2)、填入关联词后,通句读一遍,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表达的意思是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