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英文精选69句文案

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1、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及成就简介 (1)、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

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1、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及成就简介

(1)、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2)、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3)、前面我们已经分享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对世界的解释,

(4)、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5)、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

(6)、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雅典的公民,是古希腊三杰之一。曾三次服兵役,非常英勇,并且他本人也是非常爱国的。由于苏格拉底的新观念和思想触犯了雅典人的传统观念,所以已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了。

(7)、面对自然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当时的不实用性,以及智者们大肆宣扬对普遍的善和正当价值规范的否定,面对当时虚伪的时代风气,苏格拉底知道,抉择的时刻已到。他必须选择一条在此之前还没有哲学家走过的路,一条可能未来很多年只有他自己孤身一人走的路,一条看似变革缓慢却真正实用的路,一条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惊醒他人的路。

(8)、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和孔子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做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9)、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0)、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11)、第二种说法最简单,苏格拉底只有一个老婆,就是赞西佩。

(12)、而他当时的答辩是,他并没有硬要什么人接受他的想法,他只是提出质疑,好让他们以理性为依据去相信自己的信念。

(13)、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4)、正如他所说,苏格拉底的一生都伴着对“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他渴望明彻它。(这里的知识并没有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意义,在最后的章节我们会再次讲到它)

(15)、那个检察官的儿子曾经加入苏格拉底的哲学论坛,结果成了酒鬼。

(16)、如果荷马在世,我想他一定会在他的诗中加上这样一句话:“神一样的苏格拉底呀!”。

(17)、自施莱尔马赫批判了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之后,苏格拉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初,很多希腊哲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如罗般(L.Robin)④、泰勒(A.E.Taylor)、伯奈特(JohnBurnet)、迈尔(H.Maier)等,先后撰写了相关论文或专著。伯奈特和泰勒的立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主流看法:色诺芬有关苏格拉底的记述对重构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几乎没有用处,柏拉图的对话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的苏格拉底形象。尽管对柏拉图的对话所呈现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不是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存在不同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柏拉图的对话是研究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思想的唯一有价值的资料来源。

(18)、古希腊哲学的第二时期就是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希腊的三贤,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古希腊三贤的传承关系是;

(19)、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20)、雅典人在那个夏天,在阿尔吉努群岛附近,以一场伟大的海战胜利,挽救了自己最后失败的命运。

2、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英文

(1)、虽然苏格拉底很少喝酒,但一旦痛饮起来,却能把同伴都喝趴在桌子上,自己却毫无醉态,几乎没人见他醉过。他在通宵达旦饮酒之后继续与阿里斯托芬和阿伽东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直到别人都支持不住睡着了,才起身离开。

(2)、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3)、诺齐克的第二本书,是1981年出版的《哲学解释》(PhilosophicalExplanation)。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厚达七百多页,分为形而上学、知识论及价值三大部分,讨论一系列康德式的问题,例如事物存有如何可能、知识及自由意志如何可能、客观的道德真理及人生意义如何可能等。其中他对哲学怀疑论的批判及对知识的基础的看法,引起最多的注意。值得留意的是,在这本书中,他从事哲学的方式有了一个明显转变。他不再接受以严格演绎进行论证的分析哲学方法,因为这种从一些基本原则演绎出整个系统的进路,就如一个摇摇欲坠的高塔,只要底部不稳,便会整个倒塌。他转而提出一个“帕特农神殿模式”(ParthenonModel)。顾名思义,“首先,我们将各自分离的哲学洞见,逐柱逐柱地竖起来。然后,我们再在一个以普遍原则或主题的大屋顶之下,将它们联结统一起来”。这样的好处是,即使神殿某部分被破坏,其他部分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他继而指出,传统塔状论证结构的目的是证明(proof),总希望以论辩的,非此即彼以及一拳击倒的方式强迫别人接受最后的结论。而他则倡议一种以解释及理解为主的哲学多元主义(philosophicalpluralism),一方面在哲学解释中尝试肯定各种不兼容的观点,同时又可根据某些共同的标准将其排序。诺齐克似乎认为,在很多哲学问题上,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各种理论不一定互相排斥,而可能各有洞见,从不同角度对真理的探寻做出贡献。

(4)、这件事传回雅典城后,激怒了所有的雅典公民。

(5)、他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符合雅典法律和习俗的教育,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他还学习了体操、诗歌和音乐等课程。感觉教育内容和几乎同时代的孔子倡导的六艺差不多。

(6)、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火燃烧和熄灭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

(7)、(关键词)苏格拉底;伦理学;柏拉图早期对话

(8)、但这只能更加激怒人群,他们威胁道:要将这些主席的名字列入到起诉书中。

(9)、告诉他去砍一棵最大最好的树,同样不可以往回走,柏拉图进了森林,

(10)、“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11)、老子讲“无为”,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像一个看透了人生的智者,世界处处回响着他的冷笑声。老子认为这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极必反”。老子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失志,因为顺境逆境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家都要顺应自然而清静无为,躲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修身养性,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老子常常炫耀自己有“吉祥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做人要有慈爱心和同情心,生活要俭朴不奢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通俗地说,就是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谦卑和低调。假如我们用打油诗的形式来概括老子的思想的话,可以这么说:

(12)、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13)、苏格拉底与阿尔西比亚德,和历史上所有知名的恋人一样,当提到恋爱双方中的任何一人的生平时,一定绕不过另一个人。

(14)、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都造访过这座伟大的城市。

(15)、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16)、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对于雅典人来说,恋爱是不平等的。它不是两个lovers的结合,而是一个lover对另一个beloved的追逐。

(17)、他节制饮食、饮酒和性行为,但并不是完全放弃。他在节制方面的品格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安提斯泰尼,犬儒学派的创立者,第欧根尼的老师。

(18)、苏格拉底本来想引导阿尔喀比亚德向善向好,但他失败了,至少在雅典人民的眼里是这样的,这就是腐蚀堕化青年。而且,政治牵连最为要命,孽缘啊孽缘。

(19)、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哲学史,乃至在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或对西方哲学的开端的最大贡献是:让“哲学从天上下降到人间”,将哲学对自然的研究引向有关人的幸福的探求。但是,能够重构或审度苏格拉底生平和思想的历史资料非常贫乏,因为他一生并没有撰写任何文字或著作,或者即使写了也没有流传下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苏格拉底问题(Socraticproblem),即对西方思想史和文学史进行考古,从有关苏格拉底的二手作品中尝试挖掘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并进行历史还原。20世纪后期,研究苏格拉底哲学的德国专家AndreasPatzer认为“苏格拉底问题在古典哲学史上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如下三位作者尤为重要:阿里斯托芬、柏拉图和色诺芬。其中,只有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云》是苏格拉底在世时的作品,其余作品都是苏格拉底去逝后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色诺芬、Sophron、Xenarchus所写的有关苏格拉底的哑剧一并归入到称为“Σωκρατικολóγοι”(苏格拉底的文学作品)的文学类型中。在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清单中,只有这个“Σωκρατικολóγοι”文学类型被看作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但是,这些所谓的可靠历史资料仍然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因为这些作品所描述的苏格拉底形象有时是相互矛盾的,而且这些作者的写作的首要动机不是忠实地记述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及其思想,而是掺杂着作者本人对苏格拉底的个人想象。随着苏格拉底问题在19世纪初越来越被关注,对苏格拉底的文学作品可靠性的批判顺理成章地成了首要任务。

(20)、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3、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50字

(1)、此书出版后,诺齐克很快就被公认为放任自由主义(libertarianism)的主要代表,复活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在学理上对左翼自由主义(liberalism)、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及马克思主义等提出了有力挑战。而在现实政治及公众层面,则为八十年代兴起的里根及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或新右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正如英国《电讯报》所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历经从罗斯福新政到肯尼迪、约翰逊及卡特的国家福利主义世代后,诺齐克较任何人更能体现了新放任自由主义的精神,并将其领进里根及布什的年代。”

(2)、如果说罗尔斯的《正义论》得到学术界一致推崇,是因为它对国家及正义的理解,符合了很多人本身已有的道德直觉及对政府角色的理解,那么《无政府》的成功,却更多是因为它极具挑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在欧美盛行,主流观点认为要建立一个正义社会,政府便须通过累进税及其他措施进行广泛的财富再分配,缓和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诺齐克却以其犀利严密的论证、活泼生动的文风和令人拍案叫绝的例子,尖锐地指出,任何超出古典自由主义“守夜人”(nightwatchman)角色的国家,都是不正义的。这在理性或情感上,均大大挑战了很多人的道德信念。当代著名伦理学家辛格(PeterSinger)便曾指出,《无政府》的出版是当代政治哲学一件大事,因为在认真回应诺齐克之前,任何哲学家都不可再视“社会正义要求财富再分配”为一个理所当然的命题。这是持平之论。很少人会完全接受诺齐克对国家的理解,但读完《无政府》,却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国家的性质,以及一个正义社会的道德基础何在。所以,在七十年代的哲学界,罗尔斯和诺齐克分别提供了两种值得重视的自由主义版本:一左一右。规范政治哲学在历经半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在英美哲学界蓬勃起来。

(3)、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亚里士托德姆一块儿去参加一个宴会。路上,苏格拉底又出神了,站住不动开始想问题。亚里士托德姆没注意,等他到了宴会地点,主人问他:苏格拉底呢?他这才发现苏格拉底没来。于是,他们派一个奴隶去寻找,很快奴隶回来说:找着了,他呆呆地站在邻居家走廊下,我招呼他,他一动不动。”参加宴会的人中有人了解苏格拉底,就解释说:他是有这个习惯,随时会站下来,无缘无故地出神。宴会过了一半,苏格拉底才到。

(4)、虽然喜剧《云》里大量荒诞的细节描述不足采信,但如果毫无事实基础,那这个创作也太无聊了,也不大可能那么有名。通过多方面资料相佐证,我们可以假定两个关于苏格拉底早期生活的事实基础——

(5)、柏拉图说,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棵看上去不错,虽然不是最好,但也不差,我就砍了,

(6)、苏格拉底和我单独相处时,从来也不说什么情话,只和平时一样和我交谈;

(7)、只是这个论点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广泛认同。因为风俗也好,习惯也好,乃至宗教,在帮助我们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陋习”。

(8)、色诺芬这本书写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此时色诺芬正被流放,写作的目的是为老师辩护,因而会有意隐瞒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事实。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老实人,虔诚敬神,遵纪守法,厌恶诡辩,不提倡自然哲学。这本书失败之处就在于它为苏格拉底的辩护太过成功,如果苏格拉底完全是书中的样子,那很难被城邦指控。

(9)、但让我再提醒一下:第一件事是发生在雅典的民主时期;而第二件事发生在雅典的寡头时期。

(10)、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1)、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12)、有这样一个人,在他人口中为智者,却对自我生活要求很节俭,一生都过着艰苦的生活;有这样一个人,对哲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有这样一个人,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但是反对他的人也数不胜数……

(13)、“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4)、学家却死于一个盛世的民主时代,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人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以278票赞成,221票反对,最终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民主的雅典为何将这位优秀的思想家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又为什么从容赴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哲学家踏上了不归路?这些似乎仍然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悲剧到底如何诞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15)、《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初版封面(1974年)

(16)、阿尔喀比亚德聪明,有能力,权力欲强,好战,虽然政治复杂,但他能审时度势,屡次成功自保。但是苏格拉底拥有的勇气、信念、信仰、忠诚以及节制的品德,他显然是没有学到精髓的。

(17)、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8)、的确,除了苏格拉底,还有谁能这样蔑视法律呢?

(19)、旁人看见过没有,我不知道,我自己却亲眼见过,

(20)、当全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去追逐一个英俊美貌的青年时,尽管他奇丑无比,也不会得到拒绝......

4、苏格拉底的个人经历

(1)、在柏拉图的《会饮》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场景:阿尔西比亚德得知苏格拉底放弃了他而去追逐另外一位美男子阿伽通时,不请自来地闯入阿伽通举办的宴席,并且故意坐在苏格拉底与阿伽通之间,活生生成了一个醋坛子。

(2)、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3)、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昨天逛街究竟淘到了哪些宝贝。苏格拉底笑着说:“告诉你们,昨天逛街我什么东西都没买,因为我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我需要的东西我已经都有了。不过,我有个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非常奢侈的,万不可取。”

(4)、你说这是同性恋吧,其实也不完全是……算了,为了不毁苏格拉底清白,我们稍微展开说一下吧。

(5)、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6)、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奠基人,提出了知识就是美德,不懂知识,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与王阳明的心学恰恰相反。王阳明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向内求的良知,拥有良知就知一切,没有良知的人,才善、恶不分。

(7)、1997年诺齐克出版了《苏格拉底的困惑》(SocraticPuzzles)。这是一本以前出版过的文章及书评的文集,里面有一些颇有意思的文章,例如《谁会选择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为何反对资本主义》等,最后部分甚至有数篇他称为“哲学小说”的短篇。在西方哲学史上那么多哲学家中,诺齐克最佩服的就是苏格拉底。而与书名同名的《苏格拉底的困惑》一文,很可能是他写过的唯一一篇哲学史文章。

(8)、后来,西方流传下这么一个说法:家有悍妻,可成哲学家。

(9)、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